[最美林业故事]荒漠中的绿色“魔法师”
来源:中国林业网 作者: 时间:2018.11.28
漠中的绿色“魔法师”
他,扎根于宁夏扬黄灌区、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用手中的科技“魔杖”,让荒漠变成片片绿洲,为宁夏沙漠化土地逆转、压砂地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他和众多前辈们被誉为宁夏荒漠化治理研究的探路者。
他,就是宁夏农科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
荒漠化治理探路人
1986年,蒋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宁夏农科院林业研究所,一到单位就被派到了造林研究室。
初到位于同心县河西灌区的农村试验基地,蒋齐被眼前植被稀少的干旱带生态环境所震撼,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面貌。此后4年里,他与项目组和同心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一起,从育苗、苗木筛选到造林实践,从试验设计、调查到统计分析,每月在基点至少工作20天。
为总结出适宜的营造林技术和经验,蒋齐跑遍了新灌区的每一个角落,面对扬黄灌区林业存在造林密度大、树种组成简单、结构和功能单一等问题,提出树种多样化、降低造林密度、发展以农田防护林为中心,庭院果树和经济林为经济增长点的点、片、带、网密切结合的林业生态系统,为扬黄灌区林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96年,蒋齐进驻盐池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北部六乡,开展“盐池县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和推广。
这里,春天经常是风沙弥漫,一刮就是十多天;夏天蚊虫叮咬,骄阳似火,干热难熬。他与同事们白天在荒漠中劳作,晚上给农民搞技术培训,一干就是10年。
蒋齐和当地林业部门一起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00多万亩,其中造林84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建设近2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5万亩,改良后的草场单位产量比“七五”末增加了1.4倍。
他通过研究和调查,结合相关数据,解决了固沙型灌木饲料林——草合理布局结构的关键技术及树种选择。创新性地把固沙型灌木林作为林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纽带;首次提出了沙区林业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概念并付之于实践,项目实施10年,创净效益2.6亿元。
对蒋齐的工作,家人起初一直不太理解,不就是种些树、植些草,怎么那么忙?2006年,蒋齐在盐池主持“宁夏重点中药材开发研究”项目,正值“五一”放假,妻子将他的试验点作为度假地,第一次来到高沙窝。满目无边的荒丘、打得脸生疼的风沙、晒得头皮发麻的烈日及简陋的生活环境,让妻子心里阵阵发酸。此后,妻子对他工作的理解,转化为日常的默默支持。
科技“魔杖”点绿荒漠
2008年,蒋齐主持组建了自治区首批创新团队——“宁夏荒漠化防治与沙旱生资源植物利用创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实现了在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沙区植被恢复、特色中药材保育、压砂地退化评价等方面创新,让宁夏的治沙经验跻身全国前列。
他带领团队搭建了西北地区先进的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研究平台,建成全国最大的甘草种质资源圃,收集到20余个地域的甘草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建立了宁夏六盘山药用植物资源圃。
在防沙治沙研究中,创新性地确定了固沙型灌木饲料林概念;建立了基于水分平衡的固沙型灌木饲料林——草合理配置模式,用量化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适宜的柠条造林密度能够逆转退化沙地,为沙区灌木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撑,成果应用于宁夏中部200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
在沙生植物利用研究中,建立了质量可控、丰产的甘草人工种植水肥技术体系,制定了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为自治区将中药材纳入13个特色产业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方面,研究了植被恢复模式与水分承载力,水分补给与林冠截流量关系、土壤水分平衡及植被恢复模式、退化沙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成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在压砂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创建的砂田生态系统安全、健康评价技术体系和砂田退化理论,揭示了砂田利用过程中衰退机理,预测了将要发生的可能问题,结论为近年生产实践证实,理论数据及解决策略为当前压砂地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大的科技引领作用。
在森林碳汇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中,围绕着宁夏林业碳汇和干旱风沙区生态及草原退化等问题,前瞻性地开展着宁夏风沙区主要灌木林固碳能力研究,以及提高草原持续生产能力和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与质量提升研究。
……
“宁夏还有2万多平方公里待逆转的干旱半干旱带荒漠化区域,全国还有更加广泛的荒漠化区域需要去改造,我们义不容辞,做荒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探路者,以过硬的技术研究,为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对于未来,蒋齐用了五个字——“任重而道远”。(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