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南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思考
来源:中国网锦绣天府 作者: 时间:2019.04.08
“十三五”以来,南充各区(县)市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也还存在着工业能源消耗中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不高、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面临挑战、局部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时有发生、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等问题。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南充,南充各区(县)市今后应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要发挥好西充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嘉陵区大通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和高坪区大山坡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在嘉陵江沿岸、南充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和国道212线、318线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全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大突破。
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工业。在南充新材料产业园区和九区(县)市的工业集中区,应规划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节能环保项目,以取代现有产业集群中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要求。以电力、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为重点进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培育和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各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运行。对于园区内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的企业,应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三、培育壮大经济林木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南充各地应大力加强速丰林和珍稀树木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扩大经济林规模。重点应在嘉陵江及支流的滩涂地、农村荒山、荒坡、荒地及农民房前屋后大力培植用材速生丰产林,同时以万亩种植片为单元,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道212线、潆溪至马鞍线、营山至长乐线;高坪佛门至马家、顺庆华凤至张澜故居、嘉陵李渡至龙蟠、西充至阆中、顺庆潆溪至仪陇马鞍、营山至高坪公路沿线的产业带基地建设;打造顺庆区共兴万亩珍稀树木种植园、高坪区佛门万亩珍稀树木种植观光园、嘉陵区凤垭山万亩红豆杉休闲疗养园、西充县212线百里珍稀树木产业长廊、南部县兴盛珍稀树木博览园、阆中市七里万亩银杏种植观光园、仪陇县赛金万亩香椿种植园、营山县东升万亩桢楠种植园和福源万亩香樟种植园、蓬安碧溪万亩珍稀植物园10个万亩珍稀树木种植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珍稀树木产业发展。
四、打造最美山水田园城市。坚持“三城同构、紧凑发展”的战略,注重城市“显山露水”理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合理开发、科学发展,彰显城市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态之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莱茵河式的中国最美内河,完善嘉陵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启动嘉陵江南充段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统筹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实现河道景观和城区建设功能融为一体。大力推进沿江湿地公园文化带、乡村风情带建设,以及城市绿道、城市湿地、城市森林和城市水系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从大速度建设转变为精致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嘉陵江畔美丽幸福之城。
五、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制度和生态修复制度,并狠抓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加快构建大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饮用水源的保护,逐步恢复湿地水生态修复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农业地质调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中心,确保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产。认真贯彻落实《川东北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共同推进川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提高。加强环境污染重点监控监测,完善环境污染应急机制,打造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
六、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应带头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做起,带头采购低碳产品,优先使用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在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应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电控制装置。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应留心节能降耗,从节电、节油、节气等点滴做起,减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能量耗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居民出行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应优先考虑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远门应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在全市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 余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