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马建堂:要构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红星深度 作者: 时间:2019.05.16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亚洲乃至世界各支文明更宜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扩大共识、加强‘心通’。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坚持文明价值的共通性。”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大会举行的平行论坛“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致辞,并在之后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独家采访。马建堂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造物质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构造精神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

在致辞中,马建堂表示,中华文明注重天下大同,强调四海一家。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提倡开放、兼容、多元、平等,可以实现“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个文明,不同制度”“一个制度,不同模式”,也可以实现“一个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君子和而不同,这种丰富的包容性,对推动当今的全球良治、减少冲突、迈向和平具有深义。

“中华文明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崇仁尚德。中国的孟子把‘以德服人’称为‘王道’,将‘以力服人’称为‘霸道’,中华文明重王道、反霸道。中华文明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助人即是助己。”马建堂说,中华文明注重个体和群体责任的统一,对内修身律已,对外注重礼仪。这种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理念,对于克制民族国家之私、奉全球命运之公,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中华文明注重礼尚往来,强调先义后利。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来重视礼尚往来、先义后利,讲究“礼让”,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无论是古代对外交往的薄来厚往,还是当代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都体现了以义为先的原则。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文明的这些观念,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共同打造全球的公共产品。

↑马建堂在会上发言

马建堂说,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亚洲乃至世界各支文明更宜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扩大共识、加强“心通”。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坚持文明价值的共通性。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千枝万叶,根系相连,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我们要尊重文明发展的规律性,坚持文明繁荣的创造性。各类文明几乎都经历过起伏兴衰,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不同文明再创辉煌是共同的愿景,我们应遵循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处理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既不夜郎自大,也不顾影自怜;增强文明的自信与自觉,既善于从世界看本国,也善于从本国看世界,促进传统文明的凤凰涅磐。

“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都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充满信心、充满感情,我们都对人类未来满怀憧憬,我们应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各自文明的智慧和价值。”马建堂表示,亚洲文明大会就如同艳丽的五月石榴花,它必将结出推动文明互鉴、命运共生的累累硕果。

而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马建堂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造物质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构造精神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直努力构建物质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每一个地区和全球财富更好的共享。推动发展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推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转变成生态文明。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质相通,都很重要。亚洲文明共享共建,互相推动,亚洲人民足够多的交流,才会进而推动亚洲更好的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北京报道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 陈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