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兴促文明兴
来源:贵阳网 作者: 时间:2019.07.09
生态文明是一个绿色的概念,黔南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据了解,2018年度黔南州河(湖)长制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一湾湾清水,要如何养成?河长制是黔南破解治水难题的“金钥匙”,人民群众是河湖涅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黔南治水不是四级河长的“单打独斗”,还有千千万万“民间河长”的共同努力。黔南,“以生态促文明,以文明护生态”,河里岸上一条心,协同共进,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河流的常态,让水美为生态美“点睛”。
河长管水 建章立制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当年5月,我州印发河长制工作方案,定目标、建制度,绘路线图、排时间表,明确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11项工作任务。
重任千钧惟担当。全面推进河长制两年的时间,州委、州政府把河长制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全州496条河流、307座水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畴,全面落实“管、治、查、督、建”工作要求。具体明确了县级辖区内重要河(湖)、县城区河段(贯城河)河(湖)长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牵头抓好“管”的问题,落实“管”的责任。
我州出台的“6+2”配套制度,进一步构建了“治水”“护水”的保障机制。除了制定河长会议制度、督查督办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通报制度、验收办法、考核问责办法等6项通用制度,还创新出台《黔南州河长制工作派工单管理暂行办法》和《黔南州全面推行“一河一策”实施意见》2项制度。
党政领导当了河长,部门该怎么联动?如何进一步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我州水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工信、林业、农业农村、住建、交通等八个部门相互衔接、齐抓共管,分别制定行业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重要河流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形成管水护水治水合力。
创新治水 科学专业重方法
生态文明不是纸上谈兵,全面推进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黔南的“治水”思路在于讲专业、重方法,科学治水更加有成效。
我州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畴的有496条河流、307座水库,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治水工作愈加复杂。“阿里堡河要着重解决垃圾入河现象、翁溪河重点解决河面乱堆乱放以及治理河床淤积问题……”科学治水的第一步便是找准每一条河流的“病因”。从去年开始,在全州范围内由各级河长办牵头,统一规范编制“一河一策”治水方案,精准绘制污染物分布图,详细标注各污染源分布情况,为496条河流写“病历”、开“药方”。
除了“一河一策”中找出的“病因”,对于各级河长巡河发现的问题、群众举报和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上级部门转办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安排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等,我州专门印发了《黔南州河长制工作派工单管理暂行办法》,将以上问题甄别后归于派单内容之列。今年上半年,州县两级共派出“派工单”108件183个问题,每张小小的“派工单”中包含了存在问题、派单依据和派单目标、办理要求等事项,且从派单到办结都有明确的时限。这张层层传递的责任督促落实清单,为护好“盆”里的水提供了关键依据。
清晨,一场雨后,漫步都柳江边,清波流淌,鸟语花香,奔流而下入珠江。
包东恒是三都县河湖长制工作民间义务监督员,“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我去劝阻;看到有人非法电鱼、网鱼,我去制止并告诉有关部门;有什么想法建议就给县河长办打电话。”他说,都柳江是母亲河,做这些都是责任和义务。
清理河道内的各种漂浮物、垃圾、水生植物,向村民宣传河道管理制度,制止村民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在河道两旁乱挖、乱砍、乱搭、乱建……这是罗甸县蒙江河新艾村辖区内的保洁员莫英鹏定期要干的工作,他说:“当所有辛勤和汗水化成了静静流淌的绿水时,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现在,蒙江河的义务保护员也越来越多。
在全州,像包东恒这样的河流民间义务监督员有1129名,和莫英鹏干着一样工作的河道保洁员有1621人,他们保洁河段达4647.5公里。
水环境问题往往是“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关键在人上”。2018年,我州启动乡镇环境整治工作,用三年时间对106个乡镇实施环境整治行动。并创新探索将农村河(湖)纳入村规民约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堆乱丢现象,提高群众参与度,引导群众从“行为自觉”向“思想自觉”转变。
去年以来,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爱家有方、护园有法”为主题的“清岸清水”活动,唤醒群众的环保意识。今年一季度,在机关干部、志愿者、中小学生,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全州清理河流146条,清理河道280余公里垃圾600余吨,有效维护了河湖健康生命,水清岸绿成为常态,水鸟栖息不再是梦。同时,社会广泛参与河湖管护、爱河护河的热情更高了,群众也由“扔垃圾”向“捡垃圾”,由“举报者”向“守护者”转变。(记者 牟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