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快咨询 作者: 时间:2019.07.30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煞是好看,重华烟火架
重华“烟火架”,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或称“焰火架”。是集爆竹、礼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因夜间燃放时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架兴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造已无从稽考。
烟火架的主体呈桶状,规格可大可小,一般直径在60至85厘米,高50至75厘米。底部和顶部为竹编,里面可分为6层至13层。因用料多、工序多,成本大,均为用户事前订做。里面人物可根据用户要求与用途而绑扎、粘合故事的最多达5人的情节人物。尾部吊一挂鞭炮。燃放时,把烟火架挂到6米高的固定木头架子上。
点火时,制作艺人“借火还火”在30米开外朝烟火架发射火箭,点燃烟火架底部那挂鞭炮,火源迅速顺引线回到点火处。4个大火炮、12或24个小鞭炮依次燃爆后,烟火架第一层底板自然脱落,坠下一个宫灯,宫灯底部的烟花马上呈飞碟般旋转喷发,宫灯里的戏剧人物也随宫灯一起旋转舞蹈起来,动感强烈,惊险刺激,煞是好看。
神州一绝,铁索飞渡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从秦皇汉武到末代皇帝,历史兴衰跌宕,无论“李白问道”还是“国宝飞天藏”,窦圌山穿越历史,依旧“仙”气盎然。
据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名胜记》载,“铁索飞渡”起源于梁大同年间(535年至545年),百丈山谷之上,山风猎猎,上下两根铁索相连问月峰、神斧峰和飞仙峰三座陡峭险峻的山峰,1400多年过去了,山中奇人依旧飞渡铁索行。
飞渡铁索的技艺,古时一直由岩寺住持或指定僧人传承。窦圌山云岩寺最后一位住持姚玺铭,把这一绝技传给了杨海平。杨海平独创了一套高空铁索全套武术表演,将铁索飞渡发扬光大。来之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游客无不为之该项目惊叹叫绝、赞叹不已。
百年传唱,云集薅秧歌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云集山歌”历史悠久,源于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文化匮乏,山里老百姓为抒发情感而自创,传唱至今,已逾百年,逐渐发展为具有浓厚乡村气息和山区特色的“云集薅秧歌”。它曲调优美,歌词朴实,独具韵味,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特质。尤其尾音富于特色,因而唱得亮,传得远。
云集薅秧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山歌,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
“云集薅秧歌”含有很多滑音和装饰音,一般7字一句,4句或6句一首,“过门”较多,极富变化,高亢嘹亮,婉转悠扬,“转弯”极多,节奏较难掌握。形式大多是即兴独唱和男女对唱,尤以对唱时一问一答,一锁一开,机智敏捷,风趣诙谐,攻防转合。在云集乡以牛郎沟、洗脚台、五妇堰、魏家山的群众传唱最为普遍。
———END———
文章素材来源|江油发布
江油全搜索|整理发布
1.本平台部分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平台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平台采用的部分非本平台原创的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可能因无法与版权者取得联系,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