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发布 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环境风险、守护健康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 时间:2020.10.12
中国网10月9日讯(记者 张艳玲)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此次发布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对2013年发布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为何要进行修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介绍,此次修订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修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旨在使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编制组先后组织数十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逐条审议、专家论证等环节,历时1年完成修订工作。”朱忠军说。
《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发布,为系统普及相关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提供了指引,也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大众媒体等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科普传播的重要依据。
在哪些方面进行修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程师陈昱对此次修订进行详细介绍。陈昱指出,《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主要是对2013版中存在交叉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分类,进一步完善逻辑关系,其内涵和总体框架与2013年版基本保持一致,最终设置了30个条目,包含“基本理念”7条,强调正确认知、科学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突出预防理念和责任意识;还有13条公民应了解的“基本知识”,涵盖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辐射、噪声等多个方面;另外有10条公民应执行基本行为和应掌握的技能,包含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相关信息获取、理解、运用及应急、监督、维权等技能。
陈昱指出,对比2013年版,在“基本知识”板块中新增了对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的关注,在“基本行为和技能”中扩充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有关内容。
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为12.5%
陈昱透露,生态环境部2018年组织完成了“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42015名来自15省(区、市)的90个县(区)、180个村(居委会)的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1404份。
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12.5%,相当于平均每100个15~69岁的人中,还不到13人具备基本的环境与健康素养。不同群体间差异明显。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分别是16.9%和8.1%;男性居民素养水平高于女性,分别为13.9%和10.9%;20~29岁人群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18.3%。在城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人群中,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增高而明显升高,大专及以上人群素养水平最高,为28.5%。
调查认为,素养水平提升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科学知识素养水平低”问题。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分别为25.3%、5.8%和25.4%,其中基本知识素养水平是个明显短板,远低于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这也意味着科学知识素养水平低问题尤为突出。
七大行动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迫在眉睫。朱忠军表示,动员公众效率最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既需要政府重视,也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而动员公众力量是最具普惠性、最有效的措施。
2019年7月,“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工作”被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根据行动目标,2022年和2030年我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要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
朱忠军表示,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为12.5%,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他说,在调查中,公众对“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高(接近80%),但也有近20%的受访对象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基本关系,“理应所有人都具备这些最基础的认知,所以基本理念的普及仍需加强。”
朱忠军强调,应加强基本知识方面的传播,虽然调查内容涉及的众多问题并不难,但要了解与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并不容易。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个新领域,还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调查显示,在各年龄段人群中,15~19岁居民的基本知识分类素养水平最低,仅2.2%。朱忠军表示,这一人群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不能忽视青少年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还应加强他们对风险、暴露等基础科学概念、基本科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农村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居民的现象,朱忠军指出,这与人群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宣传普及覆盖程度等因素有关,所以开展素养提升工作应努力走进乡村、深入村居。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风险、暴露等有关基础科学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比较低。朱忠军表示,风险时刻与我们相伴,它们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理解和防范风险,使之对健康的影响处于可接受水平。如果公众普遍掌握了有助于正确判断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基础科学知识,对提升风险沟通的效率将有裨益,有利于澄清并避免谣言传播、化解邻避效应等环境相关社会问题。
下一步,要结合常见热点问题,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加强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工作,引导对风险因素的理性认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为做好素养提升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根据2018年的调查结果,起草了《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建立素养提升工作体系”“加强素养科普能力建设”“传播普及知识、行为和技能”“开展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大力提升农村居民素养”“关注提升青少年素养”“建立监测评估系统”7项行动。
“目前,这份方案已经印发给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组织实施。”朱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