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沙产业与碳中和����马豫宏谈沙漠治理(三)

来源:华夏小康网 作者: 时间:2021.01.25

    “十四五”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领导人已向世界庄严承诺,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是传统产业加快迈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契机。

  要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难题,整合碳汇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既要确保经济增长,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能源资源,还要节能减排,保证完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任务,更要积极主动通过碳捕集等技术将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移除。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手段或物质,能比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有效、更大量、更经济合理地固定和转化二氧化碳。除了现有的森林草地,能大规模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场所大概只有荒漠化土地了。沙漠碳汇一举多得,开发前景广阔:一是可以促进沙漠绿化,生态恢复;二是可以通过增加碳汇,赢得排放权;三是可以开发生物质,获得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部地区煤炭石油还要在能源供应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这类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可以投资沙产业,向沙漠要碳汇。大面积的荒漠化治理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于是,人们就想到了塔克拉玛干。想到在塔克拉玛干的不毛之地上建设人造绿洲。开发利用沙漠,是一种豪迈的事业,又是有困难度的工作。这已被近百年来的实践教训所证明。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它经历了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沉积及构造体系。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过去,是人类罕至的自然禁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勘察,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总资源量为191.5亿吨,其中油为107.6亿吨,气为8.39万亿方。成为我国陆上第六大油田。除油田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至今仍然渺无人烟,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气候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一般小于60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2100 -2400毫米,不适宜人类居住生存,也不是常规农牧业能够开拓利用的地方。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形成多大的规模,造就多大的产值,应用什么样的技术,不容易说,也无法说得清楚。在说及未来的时候,通常都包含着许多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构思等主观的、理想化了的内容和成份。理想的蓝图,或者能变为现实,或许成为“乌托邦”。但是,既然要为将来的发展制定计划,对未来的发展就不能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前景的轮廓。

  沙产业的未来,应当体现为知识密集和高新技术的极大集成;沙产业理论认为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生命现象巨系统的动力之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固定、转化太阳能和二氧化碳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沙产业的技术路线是为贯彻沙产业理论服务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未来发展的核心努力,就是选择一个理想的、相互关联的太阳能、二氧化碳生物转化体系。这个体系被钱学森和田裕钊称之为“新绿洲”。

  新绿洲实际上就是一个叶绿素工厂,水生的微型藻类由于无与伦比的叶绿素含量、太阳能转化率以及生长速度,成为新绿洲的核心,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腹地,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微藻基地,更大的规模也正在喀什地区筹建,据科学家测算,每亩微藻养殖池消耗的二氧化碳相当于7公顷的森林。沙漠之所以是不毛之地,就是土地表层缺少淡水和养分,而微藻恰恰适宜生长在沙漠里的碱水之中,其生长过程向水中排放300多种代谢物,这些含有代谢物的“废水”又为高等绿色植物(乔冠草)创造生存所需的条件,这种美妙的组合就成了新绿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