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民俗文化认同与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2.04

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的必经路径。如何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增强奋斗的获得感,共建美好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界也有一些开发民俗文化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乡村具体的地理环境、社会现状以及历史背景;也有学者将乡村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并细化为,乡村文化旅游、古村镇建筑、农事节庆、乡村饮食、传统手工艺等类型。

    这些研究,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出了有益的参考路径。但纵观现有的研究,还少有文章具体探究民俗文化认同与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本文从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相关因素出发,探索民俗文化资源与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联动,探究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着上千年活动历史的马街书会,清代中叶兴起的许昌河街书会、唐河大河屯书会、浚县大槐树书会、永城保安山书会等;民俗文化不仅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还有不少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丝绸、汝瓷、木版年画、泥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丰富的中原民俗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刷,行进到当下,随着现代社会转型,民俗文化的认同度在逐渐降低,同时面临着文化项目较分散、文化产业层次较低、文化竞争力较弱、相关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尝试使河南乡村民俗文化重焕光彩,使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满意的效果。

    与时俱进,开发乡村民俗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在乡村,乡村振兴中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以及极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增加认同感,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引起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吸引受众对中国传统技艺品的喜爱,增加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可度与参与度,目前,这个方面,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俗文化产业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发河南农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科学发展河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产业模式,要结合我们中原自身的区域文化产业现状,开发并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并保护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避免媚俗化、同质化。既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又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开拓创新,构建乡村民俗文化品牌

    发展河南乡村民俗文化,必须打好中原民俗文化牌。合理的发展必须开拓一条科学、可持续、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新空间,另一方面塑造乡村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以“文化+特色村”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在“乡土性”的区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重塑乡村民俗文化空间,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乡村民俗文化品牌。把中原民俗文化的宝藏作为助力河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开发保护河南农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当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曾经的文化记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隐退,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希望通过这些探索,可以对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些有益的作用,使这些悠久的民俗文化既保存原始的活力又融入时代的长河,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全面提升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一分力量。

    此文为“202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C7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