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作品 >> 正文

以环保为题的艺术创作——写在《王馨曼生态.环保艺术作品展》之际

来源:云南网 作者: 时间:2021.03.02


2月26日,由彼岸艺术机构主办的《王馨曼生态.环保艺术作品展》在澄江彼岸艺术.印象花园举办。

王馨曼:长期任职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作品先后入选旧金山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线上新人艺术作品展,云南美术馆“生命与共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等,2020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艺术大赛荣誉证书,美国国家鱼类全球艺术大赛杰出成就奖,ZSL伦敦动物学会颁发的感谢证书。

展览展出王馨曼以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艺术作品20余幅,主要通过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及大众参与式艺术的多种呈现形式,创作展现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大众对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参与。

在展览现场,记者采访了王馨曼。

记者:你的作品始终围绕环保的主题,谈谈你的创作缘起?

王馨曼:关于环保主题创作的缘起,我想主要是自小有幸能常常接触到一些了不起的艺术家,受到他们的启发。二是热爱动物,看到动物受伤总想保护它们,保护动物从保护环境开始,所以从环保艺术开始。我从小是个动物迷也喜欢画画,在别的小朋友爱看动画片的年纪,我常常看的电视节目是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自小就有机会浸润在艺术氛围里,接触到袁晓岑先生、徐建德教授、毛旭辉教授等艺术家,觉得艺术家能创造打动人心的作品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也是从那时起,就开始涂画,大多与动物有关,“种下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为主的创作的种子。”所以,我的创作总是围绕全球性的环保问题、气候变暖问题、保护动物等问题展开,以及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思考。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反映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受与态度,作品反映当下全球性环保问题的思考而不是预定的概念或者既定的主题。

以环保为题的艺术创作

以环保为题的艺术创作

记者:你的成长背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特殊意义,会有这种身份约束吗?

王馨曼:小的时候爷爷家有院子,所以养了很多动物,鸡鸭狗猫蛇鸟松鼠兔虫等等。自己觉得可以和动物交流,常常模仿动物的声音,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打小就认为与它们心灵相通。对动物深深的情感应该就是在幼时天天与动物接触埋下的,原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兽医可以为它们治病,但后来不知不觉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涂涂画画上了。它们是我幼时最好的朋友,尤其是一只灰色的小土狗。高中开始到云南各地写生,有机会去观察各种野生动物,所以我的作品表现动物、植物最多,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动物们不能说话,所以我通过艺术作品为动物发声,自觉这是我的使命,上天给予我一点点艺术的天赋应该是出于我对动物的爱才给我这样的能力吧。

长大后在国外交流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同样热爱动物、热衷于保护环境的人,许多艺术家用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贡献。正是在环保艺术家们的影响下越发坚定了自己作为生态环保艺术家的信念。2017年从美国回到昆明,做公益、开始自己组织筹办环保主题的国际艺术大赛,通过艺术比赛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了解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对人类对地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动物的栖息,也就保护了动物。

记者:你的创作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前后有哪些变化?

王馨曼:第一个阶段是接受基础绘画训练阶段,小学学习国画,中学学习西方绘画,高中时期在艺术学院附中油画工作室学习了三年油画;第二个阶段是大学和之后开始尝试各种材料,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和探索问题,通过绘画和综合材料来呈现作品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特别是在研究生时期2006年-2010年做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的研究并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生存的艺术与艺术的生存》 (昆明创库艺术社区),这对我以后的创作有了多角度的视野进行研究和思考。

记者:你长期在云南生活和创作,你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影响到你的创作思考?

王馨曼:云南是世界动植物的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对于我这个从小热爱动物的人来说是幸运的。高中时,艺术学院附中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西双版纳勐海地区的傣族寨子里住了一个月写生采风,有时在寨子里写生,有时到原始森林里。我们住在本地人的竹楼里,上面住人下面是养的各种牲口,寨子里到处是四处闲逛的牲口,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绿色各种各样的热带雨林植物,感觉到了童话世界。这次体验是影响我一个阶段以植物为主题对生命思考的创作。大象、野牛、犀鸟、懒猴、蜥、鹿、孔雀......都有机会看得到,云南是我的家乡也是全世界的瑰宝,她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对不同生命的深刻体验。

以环保为题的艺术创作

以环保为题的艺术创作

记者:你最近在昆明举办了多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展览,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说明当下艺术如何呼应社会现实的关系,且具有现实意义。在创作中你是如何把握主题,以及怎么进行艺术语言转化的?

王馨曼: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很多信息和关注各领域的现象,我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特别是生态环保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我寻找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它能体现我要表达的东西,造型我选择瞬间的动态,一般是动物在刹那间的眼神和挣扎形态的造型。

比如,我的北极系列-大众参与式的装置艺术作品北极熊,是一只巨大的北极熊,趴在一个桌子高的方柱上,奄奄一息,与日常看到的北极熊形象不同,北极熊全身用回收的塑料和废纸制作,身体内塞满了废弃的塑料制品,它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它不再是平日里画报和电视里看到的雪白色雄壮的体魄、可爱的面孔,展现出的是奄奄一息的、瘦骨嶙峋正在向我们救助的一个生灵。

记者:你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包容与开放意识,作品非常真诚和直接,同时也提出了“大众参与式艺术/ 大众参与性艺术”,这个艺术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王馨曼:艺术除了审美还有提出当下社会和全球所面临问题和困难的功能。我希望观看者不仅仅只是旁观者更应该是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所以大众参与式艺术就产生了。我的艺术作品除了追求绘画语言的审美,更主要还是提出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环保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每一件都是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只要每个人参与进来,地球面临的困境一定能得到改善。在我的大众参与式艺术作品中,我画了一头北极熊,脚下的冰块狭小到只够它立足。“大家用纸笔写上保护环境的话语,贴在北极熊脚下,每句话就像扩展的一小块冰,让我们一起帮北极熊重建冰面。”在我作品的感染下,参观展览的人纷纷写下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许贴到北极熊脚下,它脚下的“冰面”逐渐扩大,很快贴满了北极熊周围。所以,我运用多种方式包括体验式、观众参与式共同完成作品,这些动物装置艺术作品给参观者冲击、给他们感动,产生共鸣,对于艺术、对于环保、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他们是参与者不再是旁观者。

记者:你认为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王馨曼:我认为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应该是有立场和态度的“当下”,同时也是在向整体主义的回归,我认为当代艺术是要重新探索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意义和“未来的可能”。

当代艺术就是那种能包含有未来指向的,有态度和立场的,社会普遍性现象的艺术。

2019-2020年我组织和自筹资金筹办了几次关于艺术、环保、野生动物保护等的国际公益项目,参与合作机构主要有: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青年艺术中心、Wildlife Forever美国常青野生动物基金会;我也捐赠部分作品版权、通过艺术家联名的文创产品为公益项目筹集资金,比如大象书店和ZSL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主办的世界雪豹日活动;也参加一些环保公益活动并受邀展示保护动物为主要题材的艺术作品帮助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比如法国文化中心和中法环境月。这些项目得到中央和省级媒体的报道,做公益很难,有赞赏,有质疑,但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美国Wildlife Forever野生动物基金会协办的国际公益艺术比赛项目,提供给了孩子们和艺术教师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的平台,开拓了孩子们的国际视野。

全球艺术家工作站是由我发起并和8个不同国家的资助人一起创建的非盈利项目,它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的8个国家和10个不同的城市,提供一个全世界艺术家相互理解、学习交流的一个场域和平台。站在西方看东方,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让我们更加珍视中华伟大的文化和艺术。

目前,我正在准备几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装置艺术作品,参加2021年下半年在昆明举办的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的艺术作品展,让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世界的瞩目。

云南网记者 李悦春 赵一青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