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全面繁荣景象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2.15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国作协于2010年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参与定点的作家,深入县级以下基层单位,涵盖农村、农场、山区、牧区、民族自治区域、工矿企业等。入选作家计划创作的选题包括历史、文化、生态、民族、农村生活、红色历史等多个方面,既体现了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基调,又确保了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2010年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拟创作长篇作品19部,其中王昕朋的《北京户口》、葛水平的《匠人》、薛舒的《问鬼》、霍竹山的《秦直道野人》、陈铁军的《涂炭歌》、曾哲的《大迁徙》等长篇小说,布仁巴雅尔的长篇报告文学《牧歌草原日出早》,杨勇的组诗及笔记小说《农事诗》,于晓威的系列短篇小说等皆已创作完成。
作家李迪在定点深入期间七赴定点地丹东看守所,两次在看守所过春节,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出版后深受好评。作家胡冬林在长白山定点体验生活期间,“基本过着半个森林人半个写作者的生活”,但“这收获巨大并乐在其中的生活与创作方式彻底改变了从前沉闷的城市生活”。目前,胡冬林已创作出十余万字的散文,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作家薛舒在上海周边的农村定点,不仅参加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也在村委会蹲点,走家串户,亲见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优越和弊端,并将采集的众多素材构筑为长篇小说《问鬼》。
2011年第二批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拟创作长篇小说14部,截至目前,王松的长篇报告文学《八月槐花香》、徐刚的长篇人物传记《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都已付梓出版并召开研讨会,作家郭严隶、曾小春、薛媛媛已完成初稿,作品也将于近期出版。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作协组织开展了“走进红色岁月”采访采风活动,组建6个采访采风团近百名作家分赴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足迹。至目前,大部分作家已完成相关选题的创作,部分作品发表或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如关仁山的《信任——西柏坡纪事》、张品成的《红药》、杨少衡的《地下党》、马步升的《革命切片》、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胡启明的《韶山:中国特别支部》、陈启文的《为了听到人民的声音》、峭岩的《遵义诗笔记》、王剑冰的《走进那个岁月》等。作家王松在参加“走进红色岁月”之后,以江西赣州的革命历史为背景,完成共计40万字的11篇中篇小说,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集中发表,其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红》出版后更广受关注。
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 2010年年初,美国电影《阿凡达》风靡全球,也给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直面强攻、正视差距的机会。如何在立足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缩小差距、奋起直追,成为国产电影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以《阿凡达》《盗梦空间》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压力,中国电影人突出重围,形成了在暑期档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国庆档、贺岁档多部国产片集团出击的冲击波,为国产电影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有着平民史诗风范的主流电影力作,坚持社会责任与主流情感相统一,坚持本土化的故事元素,富于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中国电影实践“三贴近”创作原则的一个重要收获,创造了6.73亿票房。《孔子》《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非诚勿扰Ⅱ》《让子弹飞》等影片,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电影经验,使得国产大片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历史与文化厚度不断加强的崭新气象。《第一书记》《村官普发兴》等影片突破了传统英模题材的惯性思维,以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描述,深入展示新一代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拓展了电影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视野。 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东风雨》《人在囧途》《80’后》《决战刹马镇》《无人驾驶》《恋爱通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丰富表现角度,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逐步走向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结构体系。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整体创作与制作水平明显提升,无论是故事的讲述、美术的考究、灯光的布局、表演的准确、摄像构图的精美以及音乐配合的精心,带给观众以美感。《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士兵突击》围绕“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描述了军旅生活中契合时代价值观的人生态度及责任担当;《潜伏》在带给观众多元审美视角、引发种种讨论的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呈现了一种久违而亲切的信仰力量及其所折射的历史必然性;《金婚》用编年史的方式,讲述了分享亲情与共担磨难的中国家庭模式。 此外,电视剧创作者在题材的拓展方面不仅致力于已有题材的新开掘,而且致力于新鲜题材的新发现,题材视野更加开阔。如《解放》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进程,艺术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必然选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查阅3000万字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地首次将重大题材的时空节点延伸至上世纪70年代,首次聚焦知识精英们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全过程,首次全方位刻画了他们作为民族脊梁的历史伟业。 《医者仁心》的编剧深入医院生活6年,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了社会现实大背景下,医患关系的新特点以及社会医疗体制深化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变化;《我是特种兵》第一次在荧屏上揭秘了中国特种兵群体的酸甜苦辣,《中国远征军》通过十次不同战役的不同再现方式,掀开了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册;《我们的八十年代》通过刻画工厂里一群充满师徒情、工友情、同志情的年轻人,再现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与真诚奋斗情怀的八十年代。 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这是最后的斗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共产党宣言》《秋色渐浓》《邹容》《生命档案》《红灯记》等多种剧种剧目取材红色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创作的交响乐《大地安魂曲》探及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伟大历程,庆祝建党90周年的晚会《我们的旗帜》精选各个时期涌现的经典歌曲、音乐和舞蹈作品,经过重新诠释和演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的光辉历程。而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有根据外国经典名作移植改编剧目;有探索性、实验性剧目;有探讨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家庭的情感剧;也有描述现代都市青年生存状态,颇具时尚性和观赏性的剧目;还有贴近群众,反映基层农村生活的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