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微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2021.05.11
据媒体报道,家长选择让孩子成为“鸡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名校的中小学招生中,会把学生获得的社会竞赛项目奖项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这让家长焦虑不已。
如果孩子对某些活动和项目有兴趣,刚好有社会竞赛项目举办,参加一下培训并争取获奖很正常。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各类跟社会竞赛相关的培训班,不过是为了增加孩子上一个好学校的筹码,并不关注孩子的兴趣,也不考虑孩子喜不喜欢。对于孩子而言,走上这样的“鸡娃”之路,完全是被家长安排的,童年的快乐由此失去。然而,这种“鸡娃”真的有必要吗?
近年来,我国正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方式的改革,让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试,例如“公民同招”、取消特长生、就近入学,让全民学奥数等“鸡娃”行为失去存在的空间。教育部强调,要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利益链。然而,尽管我国大力推进学校招生方式的变革,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家长走在“鸡娃”的道路上。特别是现在社交媒体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朋友圈里遍地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精彩和别人家的家长在“鸡娃”上的努力。有人形象地比喻,彻底压垮一个成年人并使其永无翻身之日,只需要一个“鸡娃群”。这种环境下,要做一个佛系家长并不容易。
另外,有些家长的教育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培训机构无孔不入的宣传和渲染给加剧的。尽管有些家长并没有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的偏激想法,但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到后面也是不情愿的。在培训机构炮制的一些软文中,家长的这种心态被大肆渲染,“参加培训是标配,如果不参加培训就是要落后的,因为比你家孩子聪明的孩子都在培训着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些家长走上“鸡娃”之路,有一种止损的心理,是心不甘情不愿但又不得不为之。
现在,我国正在加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培训机构中的一些乱象也会得到纠正。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正视“鸡娃”现象。家长没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总可以为自己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微环境”。如果家长能多听听孩子真实的心声、多陪伴孩子,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一些“非必要”培训,给孩子的成长适当“留白”,这样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因此,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要不断成长,做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多点理性和不随波逐流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