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企业家的历史责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时间:2021.06.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评论丨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企业家的历史责任
据印度卫生部门6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50848例,累计确诊超3000万例;新增死亡病例1358例,累计死亡39万例。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印度至少有7500万人的生活跌入贫困。皮尤研究中心的贫困标准是,在印度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约合12.8元人民币),就属于贫困人口。从2020年3月开始,新冠疫情不断加重,印度经济受到重创。减薪和失业让很多印度民众感到生活艰难。至此,“累计已经有1.34亿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印度人口的9.7%。这比印度政府2019年公布的6.7%的贫困率增长了3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在接下来一段时期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快速有效解决这一全球性卫生危机?是什么原因导致瘟疫频发?
人类反思:疫病频发与气候变暖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资料,2016年、2019年、2020年分别是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其中,2016年暴发H7N9,2019年暴发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
而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三高,较全球工业化前时期高出约1.1摄氏度。而这一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没有结束。
2020年,一位科学家在南极洲测出有记录以来的接近21摄氏度的高温,这是人类史上测过该地区最高温的一次。而不久前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
有研究认为,地球上每一个高温年份,大多有疫情伴随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记录,过去80年发生的20多次跨国界重大疫情,约60%发生在本世纪,而其中8次发生在最近十年。经过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家研究发现,近十年疫情频发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气候变化。
从目前数据来看,这种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给病毒复苏与滋生、扩散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与条件。同时,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冰雪量减少,海平面上升。自1901年至2010年,因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海洋面积扩大,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9厘米。自1979年起,北极的海冰范围以每十年10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小。
这些变化之外,过去一年地球发生了不少灾难,比如东非蝗灾、澳洲大火等灾害无不挑动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自然》杂志曾刊发文章说,全世界生物多样性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还有科学家曾发出这样的警告,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阶段,而这一切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1990年发布报告称,气候变化很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2007年,该组织第二次发布报告认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正相关度达到90%。而人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无节制的化石燃料使用、不考虑污染的工业生产、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的贸易规则,还有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破坏。
这些活动似乎都是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吕氏春秋·义赏》中有这样一段话:“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正式提出讨论“可持续发展”议题,这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自我革命的方向
过去,人类社会有较长一段时期徘徊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上。如此不可持续的模式,让一些业内人士意识到地球病了。
1962年,美国科普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道,是人类过度使用化学农药DDT而导致生态破坏。
1972年,系统学大师德内拉·梅多斯等人合著的《增长的极限》,从人口膨胀、资源破坏、农业工业生产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讲述了高增长、高消费模式给人类及自然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全世界要共同关注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 年)》(第 68 版)来看,2018 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 2.9%,碳排放量增长 2%,是2010 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和产量增长均超过 5%,是过去三十多年需求与产量增长最为强劲的年份之一。
很大程度上,碳排放的增长是能源消费上升的直接结果。碳排放持续增长的时间越长,实现零碳排放最终目标的难度就越大,成本也越高。
这不是一场可再生能源的竞争,而是在多个前沿领域减少碳排放的挑战。如今,全球正处于从高碳向低碳,再到净零碳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促成包括能源、制造、科技、消费等众多行业的价值链重构,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以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世界各国表现各有千秋。
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模范生,顶层设计和法律制定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美国的表现有些反复无常。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拜登总统上台后,美国又重新加入,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49个国家在201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占当时全球排放量的36%,29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和瑞典承诺提前5-15年实现碳中和,有22个国家和地区把目标设立在2050年。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碳达峰是一个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经济飞跃的自然过程,一般出现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之后。
反观现阶段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相较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大约60年的周期,中国提出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挑战不可谓不小。一方面,中国的碳排放仍处于增长阶段;另一方面,以煤炭为主的电力供给结构和各相关部门尚未攻破的脱碳技术,让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要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及愿景,一场关乎能源体系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正蓄势待发。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都提到三个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量,要分别下降13.5%和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并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产品等三个结构。因此,可以说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不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而是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更像是一场大考。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企业家最大的历史责任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这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可谓“一枝独秀”。这份成绩的背后,有中国企业家的努力。包括这些中国企业家为消除贫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因此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英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并不是为自己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现某种特别的社会目的,并满足社会的某种特别需要而存在的。”企业对于其所处社会的要求和期望,负有作出回应的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实,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之悠久,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16-18世纪,基督教北美贵格会宣布不得从事武器和奴隶贸易,这是道德投资;20世纪60年代,不投资参与越战、歧视黑人、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体现了社会责任投资;2004年,联合国提出责任投资原则。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了影响力投资。八年后,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资金配置为核心去推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型不仅需要强大的决心,更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应用和推广,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以及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信息数字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创新。这些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对我们企业家而言,可能存在重要投资机遇。比如,产业链和基础设施都相对齐全的电力领域就更具希望。
从2010年开始,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目前装机容量分别超过2亿千瓦,占全球份额也都超过30%。由于技术进步和发电成本大幅下降,风电和光伏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对于处在这类领域的企业来说,坚持“全国一盘棋”,紧跟国家政策,助力煤炭的逐步、有序退出,推动电力低碳转型,就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而对于一些实现碳中和目标路径相对不是那么清晰的行业而言,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来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比如身处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石油需求和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货运,其中中国货运排放增长将占全球货运交通碳排放增长的90%。
目前,由于电池能量密度技术水平有限,纯电动车无法满足货车的续航里程和动力需求,只有有关企业加大在储能和能量转化方面的科研,实现技术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实现碳中和目标。
今天,当人类发展步入低碳文明时代,企业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者,更应该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不仅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承担助力低碳转型的社会责任。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这条文明发展道路上,我们每一位企业家有责任、有义务去践行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我们要以企业家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及经济转型而努力。
(作者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