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壤塘县还让群众增收
来源:阿坝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21.07.19
左手放在画布下,右手迅速地穿针、拉针,画布上的牡丹花朵越来越红艳。7月17日下午,在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的一间阔大房间里,23岁年轻人格登特的藏族编织、挑花刺绣表演引得围观游客啧啧称奇。
“我在这里表演,既是宣传保护传承藏族文化遗产,还有不错的收入。”格登特告诉记者,在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很多。
位于川甘青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壤塘县成为多种藏族文化汇聚之地,安多、嘉绒、康巴各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在这里互动交融,形成壤塘县刺绣、唐卡、藏戏、梵音古乐、藏香、藏医、石刻等数量众多、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登特在刺绣
“我们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遗项目8项,州级非遗项目32项,县级非遗项目80项。”壤塘县文体旅游局工作人员罗进介绍,近年,该县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已培养了大量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
研磨矿物染料
格登特是壤塘县尕多乡刑木达村人,1998年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藏族家庭。“我2013年就进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学习唐卡,一并学习语文、数学、品德等文化课。”格登特说,2016年,他又开始学习藏族编织、挑花刺绣。
学员正在画唐卡
壤塘当地藏族善于编织、刺绣,精巧的工艺为其服饰增添了魅力,藏族编织由各种直线和几何图形组成,具有方折的力度感,其刺绣针法不受经纬限制,适宜绣花草纹样。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5年多时间学习,格登特已经能够独立进行作品创作了。指着画布上的牡丹图,他告诉记者:“像这样一幅作品,4个月时间就能刺绣完成,其卖价大概7000元,我可以获得4000元左右收入。”
保护传承藏族珍贵文化遗产,同时还要让群众增收。壤塘县在中壤塘镇建成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其用地4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3000平方米,由公共建筑、自建民居、基础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园内目前已进驻觉囊唐卡、梵音古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堆绣、服饰等传习单位,建成传习、创作、交流及展示等中心12个,新建民居70栋。
截至2021年,壤塘县在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共创办47个非遗传习所,在上海、深圳建立“飞地”传习基地18个。近年每年都能促进30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众多的贫困户脱贫和其子女就业创业。
因为有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壤塘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川观新闻 记者 徐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