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灵魂需要文化艺术的反哺 掠过艺术展

来源:腾讯网 作者: 时间:2021.08.13

到博物馆或者艺术馆去参观、学习、了解,即使浏览,要看出一点道道来,更好的欣赏到人类文明的结晶。

那么一定的社会史研究与文化史知识储备都是必须的,否则就是浮光掠影的到此一游。

因为这两天受到了点滴艺术的熏陶,驻足凝神的对望,似乎可以找到些许的快乐瞬间。

说这话的原因是,这周在重庆有两个艺术活动都在重庆举行,都是在楼盘参观,举办时间会延续到9月底,有空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不得不说,在推动公共艺术审美品味与普及艺术知识,一些开发商的审美品味与艺术表达手法还是值得点赞的。

一个是重庆来福士举办的

“来.稀奇”主题沉浸式艺术展。

特别喜欢这个胖嘟嘟的自由女神!喜欢这样的稀奇!

我觉得这组作品坦诚烂漫,很喜欢。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心灵的产物,心境越自由,作品越精彩。

一个是世茂集团在城市之门和重庆中心

举办的“非凡.境界 | Art Exhibition”

重庆两江艺术节

毕加索&达利&透纳作品展

流派众多,精彩纷呈,是近年来在重庆看到的含金量最高的画展之一。

尽管有些不是代表作,也十分享受与欣赏。

观赏心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文化、艺术、设计、创意之于这个城市来说,根本不是赚到最多钱的行业。

但在生活质量、精神修为、滋养心灵等层面,确是不可或缺的媒介。

甚至我以为那些个性十足的小店、咖啡店、民宿其实也是很好的艺术载体或者生活艺术。

真正的艺术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那些经历大的社会变革,在精神上没有垮掉,依然保持旺盛创作欲望的人。

就值得好好去了解他的,毕竟,和什么样的人去学习很关键。

而且艺术家的生活往往异于常人,其命运也跌宕起伏,评价不一,但唯有其艺术作品无声传达着时代和自我的声音。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仔细想想,真是如此。

灵光乍现

而从艺术的高度来讲,有些作品天然的就更具有不可超越性,因为后面可能是作者在某个时代背景下灵光乍现的作品。

只产生某一个瞬间或者时段,所以现在我们这些后人能安静下来体会,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产品,技术可以迭代,是累加的,但是艺术从来没有迭代,太个性,所以艺术的高度一旦建立起来,后来者自然会去追求达到那个高度。

科学体现为不断进步、迭代的过程,科学发现只是长知识增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暂驻的,阶段性的,等待着被超越。

而与此相对的是,艺术创作不是体现出逐渐进步的连续性,有些杰出作品的品味在历史上已经达到了峰值,后面无法超越。

现在一些让孩子学艺术家长都越来越理性,毕竟能有几个成名成家呢?

学艺术尤其不能功利,要回到艺术本身。

回到那些让人类想要歌唱,绘画和舞蹈的冲动,可能这才是学艺术最大的意义。

海纳百川

有位学者说,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学者们的因为时代错位而形成的对海外精英文化人(主要是华人)的追随最近逐渐转移到颠覆、甚至鄙弃。

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新生代逐渐对来自港台甚至西方的文化优势不以为然了。

而且不以为然的速度越来越快,这里面固然有文化自信的表现,但是不是有过去自负的因素呢?

这种不以为然的表现方式各异,有粗野的,也有微妙的,这当然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和学术和文化发展有关,但这种关系不是主要的。

换句话说,并非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导致的颠覆,更主要其实是心理上需要求得自主而导致的颠覆。

没有人能忍受长期把自己放置于学生的位置,而对外采取一种仰望的态度。

这本身是不难理解的,这未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术竞争。

而是一种重新界定,谁才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或者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标准。

这是一种概念先行的行为,这一潮流本身能带来巨大的心理解脱,同时却又是充满矛盾的。

因为只有比较中才更明白,到底自己的作品在学术上的影响力和是否有巨大的商业转换价值?

作为社会观察者或者城市记录者,这样的心理历程记录也是极为有意思的。

不过,前辈们早就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习,保持谦卑与清醒,才能走得更远。

保持开阔性的阅读,会让我们走出思维的樊笼,然后才能真正的独立的判断作品的好坏

现在许多出过国的朋友、同学,或许理解更深,因为看过许多,走过许多,反而更包容,更明白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有趣的灵魂

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是,人,最珍贵的是灵魂契合的人,能够不期而遇。

比如黄永玉这个可爱的老头,活得通透无比,眼里也总有坦荡幽默天真之色。

他在《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里,道尽一个智者对人生的觉悟。

他说,“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半辈子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点。”

这个九十岁依然开着法拉利的老头,文字魅力远在一般作家之上。

一个艺术家,在自由的境界中,总能达到完满。

另一点,艺术要更多服务于时代!

我们虽然在喊往回走,但一味往回走,找不到灵魂的共鸣,也是痛苦的。

关键是你的作品,如果对于现代人如果没有情绪的共鸣,要普及艺术也是困难的。

首先需要的是让人去主动联想,去思考,而不是成为道具。

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个城市多一间书店,多几个博物馆、艺术馆。

甚至多两家书店,这个城市的未来也就多一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