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立足红色文化土壤 培育红色追梦少年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2022.02.15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前身为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的战地托儿所。2010年5月17日,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他们立足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核心地带、“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沂蒙红嫂精神”主要发源地——马牧池乡的红色资源优势,秉承“弘扬沂蒙精神,争做红色传人”的办学宗旨,把“红色教育代代相传”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构建“五育融合”红色课程体系,打造红星课堂,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传承落地生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挖红色资源

    构建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加强学生红色教育的主战场。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马牧池乡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基因传承落地生根,实现了红色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有机融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实现教学与红色德育的统一。如:语文课上,读到红色革命故事时,安排学生写读后感,从而更好地感受战争时代的艰苦。

    突出特色,完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根据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本校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现已编写《红色沂蒙记忆系列教育读本:沂蒙母亲》等8个系列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诵读、理解和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并做到自觉传承和发扬。

    拓展渠道,启迪学生自主发展的星辉之路。学校结合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成立红色教育办公室,设立“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红岩画社、舞动音符、红星足球俱乐部、剪之韵艺社、红领巾故事会等6个社团,用歌声、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

    优化教学机制

    促进红色教育有效实施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持续优化教学机制,让学生在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全力培养忠于理想、善于创造、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情境教学,提升教育实效。学校把校外德育基地作为学校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蕴含红色教育的各种有益活动,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写参观日记,谈参观感受;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追寻英雄的足迹。

    亲历体验,内化道德要求。学校围绕“红军精神”“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题材开辟宣传专栏,让学生充分了解革命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乡巨变,把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开展“了解家乡历史”“参观家乡红色遗址”“了解身边的革命故事”3个系列的沂蒙精神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走访革命老军人、退伍军人、新老红嫂等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内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学校每年举行的红色运动会设有独轮车支前、担架救伤员、挑担支前等6个特色项目,再现革命战争年代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创新管理措施

    推动红色教育深入开展

    对于广大青少年学子来说,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养分、陶冶心性,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必修课。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不断创新管理举措,宣传和扩大红色教育影响,让红色文化时刻与师生相伴。

    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学校实施“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三阶培养思路,采用培训制、导学制、项目制、比赛制、课题制、教改制等培养方式,注重加强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红色教育实施水平。

    创新课程实施过程管理。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根据主要特色分配到适宜年级,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其中,低年级有“沂蒙母亲”“沂蒙红色故事”“沂蒙红歌”,中年级有“沂蒙母亲”“红色物语”“红色艺韵”“足球梦想”“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沂蒙红色研学”,高年级有“沂蒙母亲”“红色物语”“沂蒙颂歌”“红色艺韵”“足球梦想”“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沂蒙红色研学”。

    在红色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先后荣获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省级文明校园、临沂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肩;薪火相传,铸就时代担当。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坚信,红色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必将产生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赵万奎 董付进 贺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