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文博日报|文旅部通知,加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

来源:腾讯网 作者: 时间:2022.02.22

2022年2月17日(星期四)

【综合】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 浙江195个文化和旅游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792亿元

■ 文物科普工作再创佳绩

■ 山西率先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

【博物馆】

■ 去年出土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上春晚后“回家”,元宵正式首展

■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入住”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 到博物馆看展

■ 商洛市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及社会发展见证物

【考古】

■ 浙江省最大的考古库房正式开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质量,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现就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等工作统筹考虑,更有效释放文化和旅游系统专业人才、设施场所、标准规范等文化艺术资源的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资源和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需求。

二、落实部门分工

认真贯彻落实本地区关于“双减”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决策安排,积极开展工作,充分体现文化和旅游部门在落实“双减”部门任务分工中的责任担当,做到能担尽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力配合牵头部门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招生宣传,不得以承诺通过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水平测试、考试等作为招生诱导。

已明确由文化和旅游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尽快完成与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交接,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加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审批条件和管理办法,并报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备案。已明确由教育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基础调研

积极开展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基本情况调研摸查,深入了解培训机构数量、分布、性质、规模、硬件条件、师资、教材、培训内容、收费、评价、存在问题等情况,广泛听取基层文化和旅游部门及相关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等对规范管理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促进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为本部门或配合教育部门加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供专业支撑

着力发挥在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设立审批中的专业支撑和保障作用,配合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艺术成长规律研究,对不同文化艺术门类所涉及的培训场所基本硬件条件、培训师资条件、安全保障措施、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做好专家论证和专业把关。

五、坚持依法行政

在配合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依规依纪办事。积极配合本地区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和部门权责清单,制定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和相应处置措施。加紧推动本地区进一步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管理工作的生产安全责任,铸牢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工作安全底线。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落实“双减”职责分工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抓实抓细。我部将全力配合教育部门落实好部门职责,强化对各地落实情况的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予以及时总结推广。

浙江195个文化和旅游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792亿元

2月16日,2022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此次浙江省文化和旅游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总计195个,总投资达1792亿元人民币。

据悉,此次浙江集中开工的文化和旅游项目聚焦“四十百千”“四条诗路”、十大海岛公园、百张文旅“金名片”、山区26县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包含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浙江宁波湾旅游度假区、南浔水晶晶国际美食城等多个项目,全年计划完成投资357亿元。

其中,浙江宁波湾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总投资29.39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

据悉,该项目主要包括度假酒店、商业街区、文体中心、公告船艇码头、游客中心及度假区基础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运动旅游、文化体验、海洋观光、赛事研学、休闲度假、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体旅综合体和海湾特色度假区,年目标游客量超150万人次。

在此次开工仪式上,分会场海盐开元森泊南北湖旅游度假区项目、义乌大剧院建设项目、衢州市六春湖景区生态观光及滑雪运动公园项目、新城滨海城市带“欢乐海湾”项目等10个项目同步开工。

活动现场。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诸暨市西施故里“一江两岸”文化旅游项目位于绍兴市诸暨市西施故里旅游区,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记者看到,该项目由多个工程组成。西施故里改造工程在东片区布置主题雕塑和水景,在西子片区建设包括西施文化广场、金鸡山山体环境改造等项目。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芮宏表示,此次参加集中开工的项目体量大、投资实、结构优,各具特色,为浙江实现全年文旅投资稳进提质跑好了“第一棒”、开好了“第一枪”。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党组书记褚子育透露,2022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谋划总投资2.12万亿元,全年计划完成投资超3000亿元。下一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精准招商选资,优化营商环境,“暖热”企业家的手,“炒热”投资商的心,让其乐于出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

当天,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2.0版)正式上线。据介绍,该平台将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实现金融机构与文旅企业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中国新闻网 童笑雨)

文物科普工作再创佳绩

2月14日,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支持的“典赞·2021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现场揭晓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文物科普工作备受肯定,国家文物局推荐的多个科普作品荣获奖项。

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荣获“2021年度十大科普作品”。

“大量科技应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荣获“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洋洋兔编著的《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图书荣获“2021年度科普作品提名”。

2021年度十大科普作品—《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展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与时代同步的历程,映射出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欣欣向荣的百年巨变。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集中呈现我国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等的最新成果,以及文物科技在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国内外同行、社会公众打造一场集专业和科普为一体的文物科技保护盛宴。为了让传播、科普效应延续,同步上线了线上展览,愿文物保护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大量科技应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

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科技在考古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了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建设了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构建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

2021年度科普作品提名—《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图书

《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将40处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类型与文化内涵分为11个主题单元、四大知识专题,通过1000多幅手绘插图与介绍文字综合展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今风貌,将800多个知识点串联成生动有趣的遗产组合,图文并茂,趣味与专业相结合,有效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当代中国的文化保护成果,是系统性介绍世界遗产体系的科普读物。这套图书将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图文结合的形式让知识内容的展示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典赞·科普中国”创始于2015年,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评选共有包括相关部委、央企、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等144家单位参与推荐,共计1344项参评项目,推选数量再创新高。(国家文物局官网)

山西率先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

山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抗战期间,是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都在此打响。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全国夺取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据统计,山西的红色文化遗址有3400余处,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但只有872处纳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范围,没有实现“应保尽保”。即使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的也不多。更为重要的是,红色文化遗址的“一砖一石”,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对于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具有独特的作用,而现行有关法规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并没有明确的保护要求和手段。鉴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及其特殊的政治价值,在现有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义不容辞地扛起了以法治方式保护红色文化遗址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地方性法规,回答了“保护什么”“谁来保护”“如何保护”“如何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推动构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保护什么”是法规首先解决的问题。立法中,各方面对红色文化遗址的时间界定争议较大。有的认为应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有的认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时期也应纳入范围。为了准确把握这个问题,我们认真研究党史,广泛征求意见,在北京召开论证会,邀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人大、国务院相关机构专家研究论证。最终将红色文化遗址的时间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样界定更能体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使立法对象更加聚焦、便于执行。

“谁来保护”关键是要明确职责。针对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缺乏有效追责机制的问题,从两个层次进行明确,一是从部门职责上,明确县级以上文物、退役军人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规定文旅、教育、史志研究机构等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二是从具体管护职责上,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保护责任人产生的办法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各级政府和部门、社会及个人共同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从制度上解决了保护责任落空的问题,遗址保护从可管可不管变成必须依法保护的硬杠杠。

“如何保护”主要是建立系统保护机制。针对红色文化遗址点多面广,一些地处偏远的遗址保护存在空白的问题,条例创制性建立红色文化遗址分级保护制度,确定省市县三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名录,实现红色文化遗址“应保尽保”;针对权责主体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紧迫性认识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针对由于规划不科学和建设不规范导致红色文化遗址遭到破坏的问题,规定编制全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划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范围内禁止的行为;针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如何利用”重点突出铸魂育人功能。山西红色文化遗址分布较为分散且地处偏远,不同程度存在着开发利用粗放、文化展示功能单一等问题。对此,规定红色文化遗址的利用要与红色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相适应,明确了国家机关、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博物馆等主体在红色文化遗址利用中的职责、义务。规定要求深入挖掘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加强历史价值研究,充分利用遗址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促进红色文化遗址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红色文化遗址的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红色旅游。鼓励社会各界加强文创产品研发。为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加强利用,规定红色文化遗址开发利用,不得改变遗址主体结构和外观,确保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通过推动红色文化遗址有序有效科学利用,使每一处红色文化遗址都能起到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作用。

条例实施两年多来,山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稳步推进,红色文化遗址数据库建设已经启动,集中抢救了一批濒危红色文化遗址。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调研,召开条例实施两周年座谈会,进一步推动条例落到实处。各级文物部门、革命文物管理单位和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认真落实条例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址的价值内涵,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内容,创新展示利用方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红色文化遗址已经成为各地各单位寻访红色足迹、体悟初心使命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山西日报)

去年出土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上春晚后“回家”,元宵正式首展

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引发全民关注。网友喊话,“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何时回家?什么时候能够一睹尊容?”2月15日是元宵节,澎湃新闻从三星堆博物馆方面获悉,在春晚上向全国人民发布的三星堆3号祭祀坑青铜大面具已“回家”,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首次正式展出,向广大游客送上元宵节展览“彩蛋”。

工作人员卸运青铜大面具。

据了解,这件青铜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应是陈置在神庙中供人膜拜的神器。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介绍,青铜大面具出土于三星堆3号祭祀坑,埋藏在坑中部偏南位置,面具脸部朝下,其上被象牙叠压,历经三个多月精心清理,2021年6月23日,青铜大面具在考古人员精心呵护下横空出世。大面具体量太大,为了安全提取,文保专家精心拟订方案,科学研制加固托体,小心翼翼实施吊装,终于获得成功。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作为全世界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面具,不仅体现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它的发掘还反映了当今世界考古工作的最高水平。

“面具保存得很好,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砍砸或者焚烧。”雷雨说,让人惊喜的是,和4号坑发现丝织物一样,考古人员在青铜大面具右眼眉、右眼球、右眼角均发现了有经纬组织的丝绸纺织残留物,“这填补了三星堆考古的一个空白。”具有“通天、通神”功能的丝绸与面具的组合彰显神圣祭祀的意涵。

另据雷雨介绍,该青铜大面具的铸造技术与合金成分,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同出一辙,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博大精深。面具提取后,文保人员对青铜大面具的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制作先分铸成型,由面部、脸颊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铸造,再焊接组合成一体,这既是青铜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青铜大面具与公众见面。受访者供图

为确保青铜大面具春晚展示以及来回的绝对安全,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组织、指导下,四川组织相关文博机构形成工作专班,精心制定文物安全保障方案,精心实施文物清理、包装、运输、卸载、布展、警卫、保护等各项工作。第一,编制实施文物加固保护方案,依据前期研究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对表面泥渍、泥土覆盖物、硬结物、锈蚀物(不稳定锈蚀物和影响文物信息锈蚀物)做清除;遵循最少干预原则,采用不锈钢钢构支架做完全物理性加固,确保文物状态满足运输展示要求。第二,委托具有专业资质具有丰富国际、国内文物包装运输经验的机构承担文物的包装运输和布展操作工作。根据文物形状、尺寸、防震、温湿度等各项指标要求,为文物量身定制合适的文物专用包装运输箱,使用恒温恒湿的专业文物运输车辆进行文物运输。严密确定运输路线,加强文物运输过程的安全保卫、严格规范布展操作,确保万无一失。第三,严格按照文物保存环境要求、对接落实文物运输、保存、展示等各环节的环境状况,确保文物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保存展示。第四,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相关负责人实地排查安全保障细节,逐人逐岗逐环节压实文物安全责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组反复斟酌调整节目编排,从文物安全展示需要出发,设定舞台专属台型,确保专业操作时长,保障文物在春晚现场实现安全静态展示。三星堆上春晚,也进一步激发了三星堆文博旅游“热”,春节黄金周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83707人次,文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339.01%。“为了响应广大群众的观展需求,三星堆博物馆调集了专业的物流、展陈公司,特别定制了展柜,调整展馆展线,最终确保青铜大面具能够在‘元宵节’与公众见面。这充分体现了三星堆遗址‘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保护利用理念和三星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表示。下一步,三星堆博物馆还将联合国内一流的技术团队,进一步开展青铜大面具的修复、研究工作,并通过制作发掘、修复、介绍视频等辅助展示方式,把更多的三星堆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激发文化自信。(澎湃新闻)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入住”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即将“复活”!2月15日,记者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获悉,“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日前被整体搬迁至该馆展厅中,保护修复项目同步启动。此外,一座小型隋唐时期仓窖也被整体搬迁至该馆,未来将面向公众展览。据介绍,这是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迎来的首批展品。

15日上午,记者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现场看到,“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已被放置在展厅中,其船体被置于木质支架之上,船舱上装着一层用于保护的木质板材,船身、甲板等部位有修复痕迹。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发现于9年前,当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今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滩地中,抢救性发掘了两艘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的古沉船,其中一艘沉船保存较好的古沉船被命名为“洛阳运河一号”,此前被放置在回洛仓遗址进行保护,并未对外展览。专家根据船体形制,基本确认其为明清时期内河客货运输船。

船体上残存的系缆铁环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告诉记者,古沉船出土于洛阳盆地内汉唐漕运水系中,充分证明了洛阳盆地内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和具体位置,同时为古代船体结构和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此外,沉船的发现也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一水利工程的成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洛阳运河一号’船体为木质结构,且埋在水下河道淤泥近百年,导致船体变形和构件缺失,总体强度遭到较大破坏。目前,古船修复工作基本完成,船体结构强度得到大幅增强,外观也基本恢复了原本的风貌。”“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廖军令说,“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复活”后将面向公众展示,届时,其周边将不设围挡设施,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大运河记忆。

在“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对面,一座小型隋唐时期的仓窖也被安置到位。记者看到,该仓窖底部呈圆形,残存有柱础石及木板腐朽的痕迹。

小型隋唐时期仓窖

“这座仓窖是从一处仓窖遗址中整体搬迁而来的。”此前参与发掘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副教授潘付生介绍,202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都利置业保利大都会(东区)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仓窖遗址,这批仓窖数量较少,形制较小,做工简单粗糙,初步判断其建设和使用时代在隋末至唐代中期之间。

目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已进入尾声,开馆后,这两件“重量级”展品将与公众见面。(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汤旭 文/图)

到博物馆看展

这个寒假,小朋友的书包里装了啥?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册,而是多彩的画笔和等着被填满的“探险笔记”。

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是坐拥百万粉丝的“大网红”,专为小朋友开设的科普预约课节节都被“秒杀”,成了孩子们寒假的最爱。近日,记者跟着兴奋不已的小朋友和家长们,走进巨大的“鹦鹉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看,动植物“明星”们正在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它们来自古今中外,数一数,足有200多个。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二年级学生唐梓涵在这个大型标本阵列中穿梭着、观察着,思考片刻后,蹲在或站或卧的鹿群前,认真地写写画画。

这个背着黄色小狗书包、扎着双股小辫的小女孩兴冲冲地对记者说:“我和妈妈在探案!手机里有线索,结合探案笔记会找到新提示!”梓涵妈妈将孩子的涂鸦展示给记者看,做工精致的小画册里,驯鹿、巨蜥、黑猩猩……按照观览顺序连成了一条探秘路径。

“以前带她去过上海科技馆,她特别喜欢。这个假期,除了带她逛逛博物馆,看看家附近的江湾体育馆、杨浦图书馆,还准备让她通过线上了解一些红色建筑。”梓涵妈妈说。小梓涵在旁边听,小脑袋不住地点着,一脸期待。

“大恐龙的骨架真雄伟,我回去要写一篇作文!”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韵凯激动地说。他的妈妈告诉记者,这个寒假,孩子轻松了很多,“以前补习课程都排满了,几乎没时间安排其他活动。现在,乒乓球、搏击、编程……样样都行,按他喜欢的来”。

在“记录上海”展柜里,展示着上海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的生物。中学二年级的杨文涛正和小学五年级的弟弟慨叹着白鳍豚灭绝的悲伤故事;说起假期,兄弟俩又高兴起来:“作业少多了。寒假时间充裕,可以劳逸结合。”

既能看展,又能听讲座、讨论对话、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对孩子们而言,上海自然博物馆不只是科普场所,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趣。看展过程中,他们的身与心不知不觉地成长着。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假期,孩子们应该可以记住很多故事。(光明日报)

商洛市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及社会发展见证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总书记关于保护红色遗产、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商洛市博物馆面向社会各界征集革命文物及社会发展见证物,保留时代的印记,见证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欢迎党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踊跃捐赠。现公告如下:

一、征集范围

(一)革命文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反映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原件,尤其是与商洛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原件,或者极为珍贵的复制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反映商洛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保家卫国战争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原件。

3.反映商洛革命烈士、英模人物、革命群众、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原件。

4.其他与本次征集主题有关的革命文物。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见证物

1.改革开放以来,在商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生产和生活变迁相关的代表性历史见证物。

2.反映商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生标志性变化的物件,记录各行各业巨大变化、生活工作环境变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典型事例的载体。

二、征集内容

(一)革命文物

1.实物类

(1)革命斗争活动使用的武器、通讯器材、地图、印章、证件、传单、标语、医护用品、军装、旗帜、袖标、战利品、慰问品、交通运输工具等。

(2)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通知、指示、布告、宣言、命令、会议记录、简报、文件、电报、调查报告等。

(3)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生产重大成就的奖状、奖章、徽章、纪念章、证书、立功证明等。

(4)重要党史人物、革命烈士、老红军、老八路、革命战士、劳动模范、知名人士等使用的文具、工具、证件、印章、服饰、箱包及其著作、书信、日记、手稿等。

2.资料类

(1)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留言、签字、笔记、文集、口述记录等。

(2)有关革命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墨迹、民谣、诗词歌赋等。

(3)有关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重要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或其亲属子女、工作人员提供的口述资料或回忆文章和采访记录等。

(4)各类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录像、口述记录及录音文件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见证物

1.综合类:产品、技术、制度在国际或者全国首创、获得重要奖项、产生重大影响的实物、奖章证书、影音图片文字资料。

2.文献档案类:包括公文、信函、题词、手稿、图纸、传单、标语、漫画、报纸、书刊、杂志等资料。

3.影音资料类:包括照片、录音带、唱片、录像带、电影拷贝等各类存储介质和内容。

4.文学与艺术作品类:包括各种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织染、刺绣、剪纸、雕塑、雕刻、版画等艺术作品。

5.证章牌匾类:包括各类奖章、徽章、奖状、喜报、奖杯、锦旗、纪念章、证件、证书、代表证、牌匾、门牌、路牌以及其他标识物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政党、群众团体等使用过的公章、印信等。

6.票据类:包括各种邮品、火花、印花、税票、门票、车船票、机票、汇款单、工资条、债券、发票、储蓄存单、存折、支票、彩票、奖券、侨汇券、代用券、物资供应券、折扣券、人民币兑换券、股票代码卡、股票认购证、股票抽签表、股票、粮票、布票、肉票、糖票、煤票、煤油票等。

7.生活用品用具类:包括服装服饰、卡片(银行卡、电话卡、交通卡等)、通讯工具(手机、BB机、电话机等)、电子数码产品、文体娱乐用品用具、美容保健用品用具等。

8.生产设备和产品类:包括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工业、商业等各行业设备、装备及其产品,尤其是自主研发和引进的设备和产品。

9.与重要人物相关的物品类:包括副国级及以上国家领导人在商洛视察时使用过的物品,重要烈士及英雄模范人物的有关物品,重大社会事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的相关物品等。

10.华人华侨类:包括反映祖籍商洛的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同居住国(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以及在促进居住国与祖国的友好关系方面所作贡献的相关物证;为居住国(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所作贡献的相关物证等。

11.特别征集类:反映改革开放前后,城乡建设变化变迁的新旧对比照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年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全市范围内较有影响的照片;反映商洛百姓乔迁新居、高考入学、创业就业、新婚仪俗、传统节庆、吃年夜饭、拍全家福等特定生活场景、特定生活情境的照片。

12.其他类:除以上类别之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或其他特殊意义的物证。

三、征集方式

1.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捐赠物品均系无偿捐赠,由商洛市博物馆颁发捐赠证书。

3.所提供的物品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保存状况较好,适合展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