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绘就壮美山水画卷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22.03.25
西藏被誉为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中华水塔”。在这里,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巅到湖泊,片片翠绿点缀大地,各类湖泊镶嵌其中,每一帧山水都夺目壮观、引人入胜。高原大地生机勃勃,一幅壮美山水画卷正渐次舒展开来。
这画卷,正是我区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安排部署,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站在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贡献的高度,出实招、谋良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让全区各族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享受绿水青山,在利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久久为功 绿拂高原
“这里海拔4460米,去年我种的草最高能长到两米。最近我们要完成翻地施肥,为6月初播撒草种做好准备。”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凯玛村村民扎央忙完手头的活,望着眼前平坦辽阔的草场说,“现在我按月领工资,年底还能拿到草场和牲畜流转给噶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的股金,收入非常稳定。”
当藏北草原的牧民沉浸在退牧还草带来的喜人变化时,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南和日喀则群众也感觉到风沙天越来越少了。
几十年前,山南、日喀则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两个地方。山南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泽当风沙之地,幸亏不是我家;我等不住此地,可怜当地人们。”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这两个地区建成了长达百公里的沿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防护林体系,有效保护了河谷上百万亩农田和草场,风沙肆虐的天气明显得到遏制。
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仅是我区改善生态环境部分内容。数据显示:如今,我区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林草事业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0%以上,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十四五”期间,我区还将加大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狮泉河流域、朋曲河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集中连片沙区封禁保护和治理力度,增加林草植被,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保护优先 绿色发展
拉林铁路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中铁十九局拉林铁路项目总工程师罗振平介绍,拉林铁路沿线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古木名树多,施工时采用野生动物保护、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等技术,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影响,利用高寒种植和滴灌技术,打造了绵延数百里的绿色路、生态路。
当大家听着“复兴号”上的广播,享受着旅途快乐,远在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乡亚东生态产业园内的鲑鱼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正在用雪山流下的泉水孵化出一尾尾鱼苗,运用科学手段严格处理排水,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践行了生态保护发展的理念。
“西藏发展的底牌就是良好的生态,发展经济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养殖场负责人贡布说。
绿色,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近年来,我区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各级各部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严格实行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管,将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不误,用底线红线捍卫碧水蓝天。
吃生态饭 打“绿色牌”
山南市加查县桑东村,距离雅鲁藏布江不足5公里。村里2020年8月竣工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已开放运营两年。“生态旅游不仅带来了可观的集体收入,也守护了这里的草木山水。”服务中心负责人、村委会主任罗布告诉记者,“桑东村2018年脱贫摘帽,但村民种植的水果一直卖不上好价钱。2019年,村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将‘桑东村农家乐’改为‘桑东村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以前每到冬天,户户上山砍树,辛苦一个冬天也就挣个千把块钱。”相比过去,如今生态富民的幸福感,对于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来说更直接。
近年来,嘎拉村依托古桃林办起了桃花节。村民从起初半信半疑到后来全员上阵,“景区管理、特色餐饮、藏服摄影、骑马射箭……春到林芝赏桃花,让我们端上了致富饭碗。去年,桃花节全村旅游收入就有420多万元。”达瓦坚参喜上眉梢。
山水为伴,跋涉高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如今在西藏蔚然成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效益正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