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 毁了家园 断了后路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6.18
贵屿,一个富庶的中国东南沿海小镇,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基地,因为污染问题而“声名远扬”。电子拆解业在给当地人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几乎完全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环境,进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当记者近日走进这个小镇,在感受繁华的同时,也被这里犹如灾难般的污染现状所震惊。20多年过去,环境污染缘何仍然在继续?当百姓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根基被毁掉,沦为环境难民时,谁又该为环境污染埋单?
电子拆解业改变了整个贵屿,首当其冲的是大大小小的河涌。作为上个世纪前半叶潮汕地区的水路枢纽,在贵屿电子垃圾拆解时代成了垃圾倾倒坑,无一例外成了黑黑的臭水沟。
20多年来,贵屿得到的教训可以说极为惨重。但是,令人悲哀的是,今天的贵屿依然没有改善。
污染每天都在持续,对这种污染行为的默认态度,无疑加剧了污染。
一问 污染换财富值得吗?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贵屿镇开始涉及旧五金电器的拆解生意,由于获利丰厚,整个行业规模逐渐扩大。
记者拿到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贵屿镇还存在3207个家庭作坊、7.5万多人从事废旧电子塑料拆解处理产业。
一位在贵屿从事电子垃圾拆解生意的外地老板向记者透露说,上世纪90年代入行的老板们都是靠“一把大锤,一把螺丝刀”起家,现在身价起码都在上千万元以上。
贵屿每一条街道都很相似:到处是簇新的楼房,豪华的小汽车,还有路边黑臭的河水。每一幢楼房下面,都堆积着电子垃圾,从旧电脑、旧电视再到旧电冰箱。街面上到处是电子垃圾拆解作坊,作坊里三三两两聚着工人,正熟练而匆忙地对各种电子垃圾进行拆解,偶尔还可以看见工人们在房间里烤制电路板,刺鼻的烟雾从狭小的门缝中飘出。
这股味道几乎成了贵屿的一张名片。大约在6年前因国内外媒体以及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而使贵屿“声名远扬”。
贵屿人处理电子垃圾的方式原始而简单:先手工拆分出电线、塑料块和电路板,塑料块卖给附近的塑料厂,电路板被放在电热器或炭火炉上烤熔出零件;芯片、电容和二极管等可被二次利用的零件,被搜集起来卖给做零件翻新的商人;剩下的电路板则被用作提炼贵金属。用电烙铁熔出铜、锡等金属的工艺叫“烧板”;用强酸析出黄金的工艺便是“洗金”。
贵屿镇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单从价值利用率来看,贵屿几乎代表了世界废旧电器回收技术的最高水平。记者在贵屿采访时看到,街头巷尾都张贴着各种标有铜、钯、铝等几十种金属的供货信息。
记者一行乘坐出租车从贵屿镇出发,在向北林村行驶的路上,远远望见黑黄色的烟雾遮天蔽日。顺着黄烟的方向,我们想靠近一些一探究竟。但是,出租车司机出于恐惧,不愿意带记者前往。无奈之下,记者只好步行前进。记者看到小路左侧一条条油黑的小河沟漂浮着塑料垃圾,河岸上堆满了电子垃圾和生活垃圾。
我们走近一位正在拣金属零部件的拾荒者。很显然,记者的到来让他很警觉,对一切问题,他大多以“不知道”、“不清楚”回绝。不远处,一位专门负责此地垃圾焚烧的老人更是对记者的到来表现出强烈的敏感,第一反应就是问:“你们是记者吧?”
穿过狭窄的沿河小路,伴随着浓烟滚滚,走进小路的深处,空气中夹杂着的怪异酸味迎面袭来。透过烟雾望去,一个大盆在地上熊熊燃烧,发出刺鼻的酸味,让人窒息,根本无法久待。
电子拆解业改变了整个贵屿,首当其冲的是大大小小的河涌。作为上个世纪前半叶潮汕地区的水路枢纽,在贵屿电子垃圾拆解时代成了垃圾倾倒堆放坑,无一例外成了黑黑的臭水沟。
有些年纪的当地人都能回想起过去河涌水清时贵屿的风光景色。而现在,他们只能面对这样一条条散发出难闻气味、充斥着重金属污染的臭水沟。
记者一行在贵屿、北林和南阳等地采访,在路旁看到成百亩抛荒的土地,看上去有好几年没有耕种过了。目前,除了在龙港东部以及南阳乡等地还有少量耕种的稻田,整个贵屿的田地基本上全被抛荒。由于土地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种出来的粮食当地人都不敢吃,而是拿到外地去卖。
在贵屿,那些没有参与电子垃圾拆解业的农民非常贫穷。由于内涝区本身环境的影响,更由于电子垃圾拆解对当地水质的污染,这些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耕种。很多这样的家庭连孩子上学也供不起,他们沦为环境污染的牺牲品。
二问 长期污染怎么就是刹不住车?
面对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还有那一片一片因为污染而无法耕种的土地,人们不禁要问:贵屿电子垃圾污染缘何长达20多年之久?是谁纵容大量非法作坊肆无忌惮地生产?
早在2000年左右,原广东省环保局向广东省政府上交了《关于潮阳贵屿镇拆解废旧五金电器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情况及处理意见的请示》,广东省政府责成汕头市、潮阳市马上进行综合整治。2001年3月,汕头市、潮阳市分别在贵屿镇召开整治环境污染现场会,其中有4种行为是严格禁止的:严格禁止用化学药物提取有色金属行为;严格禁止偷烧垃圾、电线、塑料等行为;严格禁止经营进口废电器行为;严格禁止加热电路板提取电子原件行为。
20多年来,贵屿得到的教训可以说极为惨重。但是,令人悲哀的是,今天的贵屿依然故我。一些家庭式的电子垃圾拆解企业经常上演污染转移的游击战,监管近乎流于形式。实至今日,早在10年前就被禁止的行为仍然随处可见。
记者今天依然能看到在屋子里加热电热板的妇女,大量的电器残渣和生活垃圾四处堆放、焚烧,还有工人洗金时冒出的滚滚浓烟。镇内街道到处是一家挨一家的私人作坊,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堆满了废电脑、废电器和拆解下来的金属壳、线路板。路旁的空地上依然可以看到正在燃烧的废物堆。
三问 问题久拖未决反映出何种发展观?
我们无法体会那些失去土地而沦为环境难民百姓的那种心痛,但把污染问题归咎于历史原因,是一种拖辞,更是一种逃避。
对此,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生态学家彭少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直以来,政府没有真正下决心治理污染。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有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有效的管理政策,放任了污染的蔓延和加剧。
处理电子垃圾,技术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政策滞后。广东省于2004年5月制定并颁布了《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条例”并没有针对废旧电子电器类废物制定详细的处理规范,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上规定不够具体。
20多年来,家庭式的作坊生产在这些地区发展而且持续壮大。早在十几年前,贵屿的污染问题就已经引起外界关注,那时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加强引导、有步骤地推动产业转型的相关措施,希望遏制正在蔓延的污染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污染每天都在持续,对这种污染行为的默认态度,无疑加剧了污染。
正如彭少麟所言,一直以来贵屿并没有真正下决心彻底遏制污染。从政府到企业老板再到百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必须马上禁止那些作坊式的手工拆解行为,不能让循环经济成为污染的遮羞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对于电子垃圾拆解治理的态度暧昧,主管部门打击不力。有些乡、村干部甚至自己也经营这一生意,一些领导认为这一行的利润比较大,所以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20多年来,当粗放、污染的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逐渐向集约、环保的模式进化时,贵屿却一成不变地采用1000多年前的古老土法,从腐蚀的硫酸和恶臭的烟雾中一点一点地攫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