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绿色发展脉搏 挺起生态文明脊梁
来源: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 作者: 时间:2012.08.01
把握绿色发展脉搏 挺起生态文明脊梁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成就综述
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工程建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防沙、控水、保田、富民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竖立了一座绿色丰碑。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10年,是三北工程大发展的时期,是工程建设活力最强、动力最大、成就最突出、效果最好的时期。它促进了我国林业从生态建设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为扮美祖国半壁江山绘就了一幅幅山水画卷、田园美景。
把脉国家战略 工程提质提速
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是三北工程发展的命脉,三北工程建设的管理者们在四期工程建设中始终跟随着宏观形势和国家政策,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作为工程建设的“强力引擎”,科学定位,政策推动,加快了三北工程发展的速度、提高了质量。
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方针出台,三北工程一马当先,发挥着打基础、拓空间、增绿色的先锋队作用,为建设生态屏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拓展了三北工程的空间,大大推动了工程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良好的生态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三北工程建设者们深化认识,主动把建设祖国半壁江山的生态建设任务作为建设生态文明责无旁贷的任务。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构想。三北工程是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主体,在构筑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使命无比光荣。
2008年,三北工程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对三北工程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三北工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随着改革的推进,分山(沙)到户、确权到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工程建设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实现林业“双增”的战略目标。“双增”目标的实现,潜力在三北,重点在三北,三北工程必然要为此而不断努力。
200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不仅确立了三北工程在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三北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国家的重视是工程建设的最大支撑和保障。四期工程以来,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由2000年前的每亩1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亩300元,总投资规模达到120亿元,是前三期工程的8倍。借力政策支撑,1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在提速。
四期工程逐步实行由小治理到大改善,由小发展到大规划,进行大手笔运作,大规模治理,实行大生态建设,形成大环保格局的良好态势:完成营造林571.36万公顷,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前的8.63%提高到 12.4%;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 158.17万公顷,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 1500平方公里,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面实行逆转;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38.15万公顷,保护农田412.02万公顷,在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成过熟林和残次林更新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120.37万公顷,工程区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4080.54万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北四期工程,使三北地区绿肥黄瘦、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活力。
注重民生需求 发展绿色银行
三北地区最缺少绿色,缺少发展的根基。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北地区依然是我国生态最脆弱、人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为此,三北工程建设思路上十分注重生态与民生的结合。
先说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10年来,三北四期工程在新疆绿洲、河西走廊、黄河河套地区、毛乌素沙地、晋陕峡谷、科尔沁沙地、京津周围地区和呼伦贝尔沙地等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重点突破。
再品兴林与富民,看三北工程怎样焕发生机。三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林果业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发展多种干鲜果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潜力很大。四期工程累计营造经济林63.41万公顷,建成了苹果、红枣、香梨、枸杞、核桃、板栗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果产业基地,可年产干鲜果品53.26万吨,年产值近8亿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和现实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生态旅游业等在三北地区蓬勃兴起,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
持续30多年的植树播绿,使三北工程这座“绿色长城”,已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三北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也是致富百姓的民生工程,这个深深打上绿色革命烙印的工程,使生态建设和民生需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创新发展方式 理念带动升华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突出规模治理,打造精品工程。四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生态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建设了一批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将工程建设60%以上的任务和投资集中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打造成精品工程,使生态建设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工程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拓宽工程建设主体,多元化参与成为主导,是三北建设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 10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投入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国家(政府)、个人(造林大户)、企业参与和专业队造林成为最大特色,各种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办林业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专业造林队伍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的骨干作用,成为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企业通过反哺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三北四期工程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升级,特别是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成为追求的目标。工程建设注重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倡导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大力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已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三北工程任重道远,五期工程仍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已任,以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助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生态和民生为抓手,以兴林富民为己任,注重以人为本,造福三北地区亿万群众;将建设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基地和林果产业基地,实行规模治理,完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三北工程在装扮祖国半壁江山的同时,定会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丰硕的明天。
把脉国家战略 工程提质提速
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是三北工程发展的命脉,三北工程建设的管理者们在四期工程建设中始终跟随着宏观形势和国家政策,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作为工程建设的“强力引擎”,科学定位,政策推动,加快了三北工程发展的速度、提高了质量。
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方针出台,三北工程一马当先,发挥着打基础、拓空间、增绿色的先锋队作用,为建设生态屏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拓展了三北工程的空间,大大推动了工程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良好的生态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三北工程建设者们深化认识,主动把建设祖国半壁江山的生态建设任务作为建设生态文明责无旁贷的任务。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构想。三北工程是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主体,在构筑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使命无比光荣。
2008年,三北工程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对三北工程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三北工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随着改革的推进,分山(沙)到户、确权到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工程建设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实现林业“双增”的战略目标。“双增”目标的实现,潜力在三北,重点在三北,三北工程必然要为此而不断努力。
200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不仅确立了三北工程在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三北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国家的重视是工程建设的最大支撑和保障。四期工程以来,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由2000年前的每亩1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亩300元,总投资规模达到120亿元,是前三期工程的8倍。借力政策支撑,1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在提速。
四期工程逐步实行由小治理到大改善,由小发展到大规划,进行大手笔运作,大规模治理,实行大生态建设,形成大环保格局的良好态势:完成营造林571.36万公顷,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前的8.63%提高到 12.4%;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 158.17万公顷,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 1500平方公里,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面实行逆转;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38.15万公顷,保护农田412.02万公顷,在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成过熟林和残次林更新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120.37万公顷,工程区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4080.54万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北四期工程,使三北地区绿肥黄瘦、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活力。
注重民生需求 发展绿色银行
三北地区最缺少绿色,缺少发展的根基。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北地区依然是我国生态最脆弱、人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为此,三北工程建设思路上十分注重生态与民生的结合。
先说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10年来,三北四期工程在新疆绿洲、河西走廊、黄河河套地区、毛乌素沙地、晋陕峡谷、科尔沁沙地、京津周围地区和呼伦贝尔沙地等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重点突破。
再品兴林与富民,看三北工程怎样焕发生机。三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林果业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发展多种干鲜果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潜力很大。四期工程累计营造经济林63.41万公顷,建成了苹果、红枣、香梨、枸杞、核桃、板栗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果产业基地,可年产干鲜果品53.26万吨,年产值近8亿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和现实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生态旅游业等在三北地区蓬勃兴起,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
持续30多年的植树播绿,使三北工程这座“绿色长城”,已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三北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也是致富百姓的民生工程,这个深深打上绿色革命烙印的工程,使生态建设和民生需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创新发展方式 理念带动升华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突出规模治理,打造精品工程。四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生态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建设了一批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将工程建设60%以上的任务和投资集中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打造成精品工程,使生态建设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工程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拓宽工程建设主体,多元化参与成为主导,是三北建设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 10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投入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国家(政府)、个人(造林大户)、企业参与和专业队造林成为最大特色,各种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办林业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专业造林队伍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的骨干作用,成为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企业通过反哺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三北四期工程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升级,特别是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成为追求的目标。工程建设注重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倡导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大力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已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三北工程任重道远,五期工程仍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已任,以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助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生态和民生为抓手,以兴林富民为己任,注重以人为本,造福三北地区亿万群众;将建设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基地和林果产业基地,实行规模治理,完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三北工程在装扮祖国半壁江山的同时,定会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丰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