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界首方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作者: 时间:2012.08.02

在田埂地头或墙角房檐下一蹲,用砖块在地下画一个“棋盘”,捡来小石子、折几根树枝作棋子,争夺激烈的对弈便开赛了。不仅执子双方全神贯注,旁观者也不时指点,这已经成为阜阳民间娱乐活动中常见的一景。

“插大方”,不少阜阳人耳熟能详,但其来龙去脉大概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近年来,这一流传数百年的乡土文化游戏,被界首市住建委村镇股股长曹银州挖掘出来,他历时两年写出5万字的《方棋入门》,自己出资2000多元印制成书200本,并广泛义务宣传。

据阜阳新闻网报道,7月份开始,全市第三批非遗项目开始申报,“界首方棋”正式上报。这一乡土游戏,或将焕发新生机。

为“方棋”著书

今年54岁的曹银州从小就喜欢下方棋,“那时候,干完农活就喜欢在田间地头插大方。”曹银洲说。

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平时在进行村镇建设工作的同时,他发现乡村田头、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玩“大方”的。

“时间一长,发现这种棋虽然讲究实战性,但一直没有辅导学习教材,更没有棋谱,不利于人们学习和推广。”曹银洲说,喜爱两局的他突发奇想,何不把“方棋”挖掘整理成教材,促成“方棋”乡土文化游戏发扬光大,走向全国。

“当时想着出书是因为自己喜爱,方棋也有推广价值。”曹银洲说,当时看到下方棋的大多都是老年人,心里想:如果老一辈人都不在了,方棋岂不是要失传了。于是,他决心写一本关于方棋的书,唤起更多人对方棋的关注。

“第一版书稿花了三个月时间”,曹银洲说,自己是方棋老手,对方棋的基本知识很熟悉,2005年夏季,他到外地出差,三个月的时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没事就琢磨开了方棋。一个夏天,第一版书稿写完。

回来之后,他又不断丰富棋谱,并向“高手”请教技艺,认真听取意见,把下棋的整个过程完整记录。

只要听到谁的棋下得好,就去请教。他根据自己的心得,不断总结经验,每天晚上都要挤出2至3个小时进行绘图,分段分解进行整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业余时间的辛勤努力,2007年初,曹银州终于写出了《方棋入门》教材。但他仍不满足,并从工资中挤出2000多元,联系厂家印刷200本。

简便易学民间盛行

界首方棋下法极为方便,下棋者捡来石块或树枝作棋子,在田埂地头或墙角房檐下一蹲,在地下画一个“棋盘”即可开赛。交战双方轮流布子,布局完成后,便轮流行棋对奕。在行棋中,某方如果能走成4枚棋子彼此相连的正方形,即“成方”就可以“吃掉”对方任何一个能破坏“成方”的棋子,直到分出胜负。

“据了解,北到山东、河北,南到江苏,都有人玩方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曹银洲介绍,因为简便易行,方棋广受老百姓的喜爱,流行区域较广,除影响至太和、临泉、亳州、沈丘、阜阳等周边县市外,还辐射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方。

不同地区的方棋规则大同小异,界首方棋虽然与其他地区的方棋名称有所不同,但很多规则、棋路、下法都与其他地区的方棋有互通的地方,与之相比,界首方棋规更加多变,游戏性也更强一点。

“方棋的规则已经相当完备,流行区域也很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玩法,历史悠久。”曹银洲说,界首方棋发源于何时何地,还无法考证,但从其流行的区域及较为完善的规则来看,历史少说也有几百年。

据了解,方棋最早盛行于西北地区农村中,特别是在回族群众中广为流行。至今流传的一首宁夏民间“花儿”还唱道:“漫上首花儿下盘方,解一解阿哥的心慌……”这足以说明方棋的历史悠久。

正式的文字资料上也极少有关于“界首方棋”来源、下法等方面的考证和记载,但这种已流传多年、盛行于各地的“方棋”却赢得了无数人的“芳心”。

百年方棋申报非遗

“界首方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具有统一的规则、术语、战术、棋谱和比赛制度,形成了一种方棋文化。它对研究我国民间棋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海涛说,界首方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作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娱乐项目,方棋的推广普及,能发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王海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界首方棋,已经被现代的网络、电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所取代,现在只有部分中老年人时常对弈方棋。界首方棋现有著作和文字资料极少,其原生态的更多内容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长久下去方棋技艺可能失传。

目前,界首方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由曹银州撰写的《方棋入门》一书已出版。界首市还相继成立了界首方棋协会、界首方棋研究会等组织,推广普及方棋运动,并给民间老艺人提供生活补贴,新建方棋娱乐设施。

今年5月,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到重点乡镇、街道社区,走访民间艺人,录下视频资料,整理文字档案,并完成了申报文本,争取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