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环保 >> 正文

大同:守着煤就得守着黑?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8.03

   山西省大同市投入近1亿元,治理300多万立方米的垃圾,将曾经的垃圾场智家堡打造成了一座具有生态恢复示范效应的城市园林。图为蓝天白云下的智家堡森林公园。 翁奇羽摄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拖住了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一度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要摆脱困境,必须实现转型发展


  ◆王景龙


  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座落在煤海上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煤炭给这里带来了辉煌,但城市也因煤而“脏”:这里从天上到地下,道路、房舍、树木、河流,都是灰黑色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拖住了大同城市发展的步伐。在全国其他城市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同不但环境恶化,连续多年成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倒数二、三名,城市也发展严重滞后。


  困则思变。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之路已经走不下去了。进入本世纪以来,大同开始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因煤而困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不但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还越发展越落后。在其他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同匍匐前行。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同,到处都是煤的身影,一眼望去,有数不清的煤堆放在空地上以及马路两测。


  运煤车敞蓬拉着散煤,向路边抛撒,前车抛下后车压碎,黑色煤粉和泥土混杂在一起,雨天“水泥路”,一踩两脚泥;晴天“洋灰”(扬灰)路,大风一吹,一片乌黑飘扬。屋顶上、树梢上、高墙上都是灰黑色的煤灰。


  挖出的煤要就地转化,燃烧发电、炼制焦炭,没有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炼焦排放的浓浓烟尘直接排入大气中,使大气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大同连续多年成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污染最严重的第二、三名。因为污染严重,人们说大同连麻雀也是黑的。


  大同本不该如此。


  大同不但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还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因为挖煤、运煤,大同很多遗留下的历史建筑也遭到了破坏。


  曾几何时,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云岗石窟的雕塑群因空气污染受到严重侵蚀,佛像批上了“黑纱”;辽金时期历史遗存华严寺、善华寺和其它众多国家级历史建筑也遭到严重破损;建于明代的雄伟的城墙大多被“剥”了皮,剥下的城砖作为乱搭乱建的材料,进入棚户区。


  因为挖煤,大同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挖煤打漏了地下水,造成泉源枯竭、径流减少,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大同的母亲河御河及其支流口泉河、云岗河、十里河由清水河成了污水沟。


  而地下挖煤形成的空洞造成了地表塌陷。采煤使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1.5米的速度下降。土地缺水,导致荒漠化发展,就连一些大煤矿矿工的饮用水都成了问题。


  或许有人说,采了那么多年煤,大同应该富裕了吧。其实不然,2008年以前的30年间,由于“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其它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被煤炭挤占。投资先紧煤炭、技改先紧煤炭、运力先紧煤炭,最终导致其他产业走上了衰退之路。


  其实,大同的非煤产业也曾经有过繁荣。


  在上世纪70年代,大同鞋厂生产的一种网球运动鞋曾经风靡全国;大同糖厂制的糖也远近闻名;从棉花籽上剥下籽棉制成高档卫生纸也在大同生产,行销全国,供应高档宾馆,成为全国最早的废物资源化范例;大同轴承厂是全国有名的轴承生产企业;大同机车车辆厂生产的火车头,奔驰在全国的铁路线上;山西柴油机厂生产的柴油机在全国首屈一指。


  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这些企业大多倒闭了,导致大同市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使财政收入和群众的收入受到了极大影响,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而地方财政和民众的收入十分低微。


  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导致城市建设落后。


  那时的大同,到处破破烂烂,断壁残垣、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城市居民住房拥挤,乱搭乱建使古老的四合院里通道狭窄,勉强推过一辆自行车。


  大同矿务局的职工在煤矿周围的山坡上,用破砖烂瓦搭起了小房子栖身,鳞次栉比布满山坡。


  在全国其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和民众的收入迅速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大形势下,大同则是在匍匐前行。


  这样的发展模式,广大群众得到了什么?大同地区有一句流传颇广的民谣,则表达了群众的看法:“输走电、运走煤、留下一堆灰,染了一股水”。


  大同的穷、脏、乱,使大同的历史光环和当代荣耀悄然褪色。国家曾于1984年颁布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中,大同位列重庆、苏州、大连、青岛等城市之前,然而经过30年“发展”,其经济总量甚至不如这些城市的一个区县。


  是“一煤独大”的产业遮盖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光环,是黑色送走了现代城市的风流。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之路,其结果只能是环境、经济的“双输”。


  发展是硬道理,但像大同这样的发展方式是自毁家园,越发展越落后。


  发展转型


  在创建优美环境中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在环境引领下优化产业,实现平衡协调发展。


  因煤而兴、而又为煤所困的大同,要摆脱困境,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


  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中间阶段的大同,要发展、要转型,该如何转型呢?


  对大同人来说,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将环境要素、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产业要素、城市功能要素、民生要素综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现协调发展。


  这种转型,要在创建优美环境中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在环境引领下优化产业,在文化品位上体现城市特色,在经济布局上体现资源环境与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平衡协调,在公共利益上体现社会公平。


  依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及区位特征,大同转型发展的基本架构是:确定“生态立市、绿色覆盖”的基本政策,将大同市建成“三名一强”(即“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城市,城区布局为“一轴双城”(即新城和旧城),产业布局为五大工业园区,产业门类为提升和发展七大类产业。


  在建设文化名城方面,大同从2008年起开始修复历史文化遗存,云岗石窟雕塑群得到了整修、保护,周围的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企业搬迁,曾经严重污染雕塑群的运煤车辆改道而行,古城内19家工业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多条老街得到恢复,明代古城墙已有部分得到复原。在恢复古貌的同时,又用现代的道路、市政、绿化方式对城市进行“整容”。


  在建设旅游名城方面,是以云岗石窟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同古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位于大同南部的恒山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名牌作为龙头,再开发以古长城反映边塞文化、以失而复生的湿地反映生态变迁文化、以关闭的污染企业大同煤气公司工业遗址公园和采煤矿山公园反映工业化进程历史文化。将这些繁多实物及其反映的文化集合起来,形成穿越历史时空的旅游特色资源。


  建设生态名邑,是指在原来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荒滩上用生态理念建设新城,以绿色生态铺开面底,用特色建筑点缀其间。


  新城以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文赢湖为中心,建设医院、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民居和行政机关设施,其间建设大面积绿地,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连为一体。这里突出的不是楼高、霓虹灯鲜艳,而是山、水、绿地、园林和人居连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建设经济强市,是指大同的经济转型。大同市的经济转型首先是摒弃粗放式、污染式、浪费资源式的生产方式,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点,合理安排和布局产业。


  首先是对传统的煤炭采掘业进行提升改造。塔山煤矿生产规模年产1000万吨,通过对采煤废物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建成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在园区内,采掘的煤炭就地发电或洗选后外运;采掘和洗选产生的煤矸石与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制作墙体材料或马路铺砖;洗煤产生的中煤、煤泥用于发电,采掘产生的矿井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洗煤、喷淋抑尘;煤炭出井后,密闭输送,煤炭不落地直接输入选煤厂或发电厂转化;外运煤装入全封闭的筒仓实行封闭装卸,避免扬尘污染。


  大同市以塔山煤矿为标杆,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按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将煤炭产业转型为“既温暖照亮别人,又洁净自己”的产业。


  产业布局关系环境影响与区域平衡发展。大同转型发展走的就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地区发展之间平衡的路,采取了“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即“相对集中进园区,分散园区搞平衡”。


  “小集中”是为了解决污染源遍地布设、影响广泛的问题。将污染源由分散变集中,可以集中治污,对污染物深度处理提高效果,企业共用水、电、气、暖公共设施,降低损耗,节约用地。


  对“小集中”的工业园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分别布设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的产业,在环境与产业之间以长补短,取得环境许可与产业对环境影响的平衡。


  大同规定,西边古城和东部新城作为人居文化环境,一律不准建设工业企业。古城区原有的工业企业,一律搬出城外。搬迁出的企业和新上的企业按照环境许可,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


  在这方面,大同市政府下了大功夫。大同市区内原有3家制药企业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环境,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很差,所在区域环境难以承受。


  大同市政府决定将这3家企业迁出市区,进行提升改造,成立医药工业园区,远离河流、河道和环境的敏感点,污水进行集中深度处理。


  此外,机械制造工业园区、清洁能源工业园区等均根据其对环境的影响,布局在可以接纳、承受其影响的地方,取得环境影响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


  “大分散”的目的一是要避免企业过于集中形成产污集中,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或降低质量;二是充分体现产业布局形成的经济存量和带动发展功能的地区平衡,使各地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转型发展包括实现均衡发展。大同各县域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各地均需快速发展,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既考虑了环境布局的合理性,又考虑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将各工业园区分别布设在各县区。


  如煤炭基地及煤化工园区布在矿区,医药工业园区和装备园区布在郊区,化工材料工业园区布在阳高县,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布在左云县,冶金工业园区布设在灵丘县,旅游产业重点布在浑源县。


  此外,各县市共建17个农业园区,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发展农业。这样的布局合理利用了环境容量,兼顾了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和各地发展的平衡。

 

 生态立市


  确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把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奠好转型发展的基石。


  大同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也曾有过古树参天、水草丰茂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战乱的影响,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目前干旱少雨,冬季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上是荒坡,山下是大面积的荒滩、盐碱滩。


  说大同最差的什么?那就是环境。为此,大同把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作为城市文明最主要的硬件,从而确立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开展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保护、重建。


  在这一过程中,大同突出抓好“水”和“绿”两篇文章,把绿化大同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


  在治“水”方面,大同以御河为龙头,抓好水环境的治理修复。


  御河发源于大同北面的山峦中,原来茂密的森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峰峦叠慞的群山中数不清的小泉、小溪汇合,沿着山沟流出,形成了云岗河、口泉河,七里河等支流,然后在大同盆地汇合成为御河。


  可是随着地上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地下煤炭采掘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使小泉、小溪干涸。流入河道的是夹裹了煤尘的各种污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很难说它是一条河。它的支流云岗河、口泉河、十里河也是如此。


  要恢复大同的生态环境,必须抓住御河整治这个龙头。大同市针对御河的上游水源枯竭、中游废水污染、下游成臭水沟的现状,制定了“上游恢复生态,涵养水源、中游企业达标排放、下游建设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提升水质”的治理方案。


  上游的大多数地方因煤炭开采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由各矿负责矿区生态恢复;其余凡需要绿化的地方,都要地方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大规模植树造林,长期坚持,使被破坏的生态得以恢复。


  中游向河流排放污水的企业经过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一律搬离,废水不得进入御河。在十里河、口泉河、去岗河和御河的干流河道构筑堤坝截污拦渣,建设绿色廊道。


  下游干流河床建设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已实现达标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使水质进一步净化,形成城市景观水域。沿河绿化形成风景园林带,成为大同市城市布局的一条风景线色彩的中轴线。


  为使新生的大同市环抱在优美的环境中,老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的都市魅力掩映在绿阴中,大同市实施了生态重建工程,通过市县联动,将荒山全部绿化。并结合城市建设搞好道路绿化、环城绿化、环湖绿化、河道绿化,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腾地绿化,废弃垃圾场、电厂贮灰场、矸石山全部复垦绿化,在2009年~2011年的3年时间里,就新增绿地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


  大同还拆除了上千个燃煤锅炉、茶炉,上万的燃烧炉灶,实行了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将污染严重的煤气生产厂关闭,停止了煤气生产,使千家万户用上了天燃气。


  此外,还把重污染的企业、生产设施或关闭淘汰或退城入园进行改造提升。将道路改善、拓宽、绿化,彻底清除了城市周围、道路旁边数不清的煤场、运煤站、煤堆,煤炭密闭运输,将棚户区大片拆除。


  为消除垃圾围城、弃渣乱堆、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的现象,大同市开展了全方位环境整治,实行了严格的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建成了垃圾发电厂,城市垃圾得到了全部处理。街道实行全天清洁,使曾经破烂不堪、满目疮夷的老城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一根根烟囱倒地、一股股黑烟消失、一阵阵煤灰扬尘匿迹,大同在2007年摘掉了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的黑帽子,而且继续前进,近年来全年二级以上天数已达到350多天,蓝天白云、月朗星明的天空又回到了大同。


  2011年,大同市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尽管大同的绿色转型之路仍然漫长,但其成功实践已经给资源型城市实现“浴火重生”带来诸多重要启示。


  马上就评


找准转型新坐标


原二军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借“十一”假期从北京跑到大同去游览云冈石窟,看到的一幕却让人颇为遗憾:石窟前面就是一条车流滚滚的道路,大量黑色的煤灰飘落在那些已历千年的佛像上,灰头土脸,颜色斑驳。后来一想,大同是“煤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倒也不奇怪。


  煤,成就了大同的声名,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犹如人的肢体一样,“不用则废”,当一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关注力都集中在煤炭上时,其他产业只能面临萎缩、消失的命运。而对于城市来说,“一条腿走路”的后果是什么?大同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日趋恶化、资源逐年减少以及企业负担过重、民营经济不强不大等。曾经可以和青岛、大连比肩的城市,现在不但远远落后于这些城市,就是和山西省内的城市相比,除了城市人口还可以排第二之外,环境、经济等指标也落后了。


  大同是资源型城市,有着和其他资源城市相类似的综合症。而在这些后果逐渐显现出来之后,如果还不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摆脱对煤炭资源的单一依赖,前面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好在大同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重新定位城市转型的新坐标。在这个新坐标中,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了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成了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石。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城市发展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也成为了城市进行重新布局的重要依据。


  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手笔、大动作,大同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成效。民众的感受是最好的见证。一位大同市民在网上说,前些年,大同一直是脏、乱、差的代表,环境恶化,城市死气沉沉,作为大同人甚至有些嫌弃。现在天蓝了、水清了、路宽了、灯亮了,驾车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就连大同人都开始觉得这座城市变得既亲切又陌生了。


  找准了新坐标,也就开辟出了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