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吹尽风烟月自明(人民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8.03

与一位履新不久的干部谈心,听到了这样纠结的心声:“凡事随大流,啥毛病都没有;主动干点事,反倒被说成爱显摆、想作秀。”

  有类似遭遇和烦恼的,不止他一个。“感动中国”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曾经被认为“装”;“当代雷锋”郭明义,起初做好事时也一度受到误解和嘲笑;将公务费用支出“全裸”的白庙乡政府、吃盒饭的县委书记、骑自行车送女上学的副市长……都曾受到作秀的猜度和质疑。

  出于公心的言行,源于爱心的义举,却招来误读和非议,遇到这样的情形,谁都难免不舒服。面对“秀”、“装”的质疑,是退而避之、放弃义举,还是咬紧牙关、持之以恒,把善举和义举进行到底?

  “有人说我‘装’,那我就‘装’到死。咱们共产党人都‘装’到死,不就成真的了吗?!”刘金国对“装”的理解、诠释和践行,最终击碎了质疑的“板砖”,赢得了公众的信与爱;从“郭大傻”到“郭大侠”,再到“郭大使”,郭明义的头衔之变,也折射出公众心态由怀疑向仰慕的转变。

  置身深刻转型的社会,面对纷纭复杂的世相,遭遇喧哗嘈杂的舆论,将“误判、错怪”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媒体和公众,未免过于简单。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固然需要对行善者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恶的联想、多一些善的企望,少一些口水唾沫、多一些喝彩鼓励,这对社会发展更有裨益。但从另一方面看,质疑也是舆论监督必不可少的要素。正是在不断强化的监督之下,一些造假的事和伪善的人露了原形,这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净化。正因如此,在开放的话语平台上,让真相与谣言“掐架”、事实与臆度“拆招”,对于公民意识日渐觉醒的今日中国来讲,未尝不是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在真与假的交锋和碰撞中,公民精神将得以建树,理性、公正的共识将得以形成。

  认识到现实生活的这种复杂性,公职人员、公众人物特别是领导干部,就更要有经得住围观、扛得住“吐槽”、忍得住委屈的心胸和素养。这一点,不妨向古人学智慧。《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的故事:魏国国君与孔子第六世孙孔子顺谈到某人,认为此人有作秀之嫌。子顺的回答是:“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只要坚信自己的行为有益于社会,何必忌惮那些臆测动机的诛心之论?做好人,做好事,只要能够长此以往、持之以恒,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而当习惯逐渐演变成一个人的本性,也就成为自然了。

  好一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吹尽风烟月自明,“真的,它总归是真的”。面对非议,被质疑者当有刘金国、郭明义的信心、执着和勇气。坚持“作”下去、“作”到底,定能赢得虽迟到但更加真诚的认同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