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文化,老工业基地亮出新名片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8.07

辽宁沈阳市南京一校举办校园京剧节。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曾培养了李默然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国内享有盛誉。近日,她脱掉了“事业单位”的外壳,转制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这标志着辽宁省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

  “加快发展辽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省,是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振兴辽宁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王珉强调。

  2008年以来,辽宁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成为辽宁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更为全省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支撑。

  老工业基地在全面振兴的同时,也亮出文化的新名片!

  

  大胆打破行政壁垒

  真转真改见真成效

  文化体制改革,犹如破冰前行,愈到深处愈是艰难。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战,既需要勇气和锐气,更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掌控能力。

  “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文化资源旧格局,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和新时期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真转真改这个要害,真转真改才能见真成效,群众才能真受益!”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语气坚决。

  “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冲破体制、资金、观念等各种桎梏,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在整合资源上出效益。   

  2009年,辽宁省设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沈阳、鞍山、抚顺、营口等中部8城市,打破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配置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传统体制,推进跨区域整体改革和资源整合。

  辽宁日报一手抓新闻宣传创新,一手抓发行体制改革,历经两次大规模改版,新闻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如今成功“闯入”沈阳市1000余个零售点,日均零售2.3万余份。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三台,在全国率先实质性合并,成立辽宁广播电视台,实行广播电视新闻资源制播共享,“一次集合采编新闻、广播电视两个窗口播出”。三台合一后,管理成本下降20%,广告收入增长29%。

  近年来,辽宁文化体制改革捷报频传:21家出版单位、65家发行单位、11家电影公司、15家电影院、3家电视剧制作机构、1家省级党报发行机构、67家非时政类报刊社和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

  出人出戏出市场

  赢利赢誉赢票房

  犹如冰封一季的大地,春天回来了;犹如去除镣铐的舞者,活力回来了。

  体制改革后的辽沈文化界,正在释放着前所未有的活力,文化人的生产力和创新力被鼓舞激发。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显示,2011年,全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到2011年底,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3%……

  一组组数据表明,辽宁文化产业正在昂然崛起,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过去躺在政府的怀抱里,我们吃不饱;现在我们自己闯市场,吃不了;通过改革不断地出精品,市场份额扩大了。节目不是给市长做的,是给市场做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安宁表示。

  2009年,营口市评剧团、京剧团、歌舞团三团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仅有44万元。一年后,三团合一为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事转企”天地宽:人员减了2/3,收入却达到140万元。数额虽然不大,但却让“深居闺阁”的文艺人看到了改革的出路,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奔涌而来的改革浪潮催生了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杂技集团、辽宁民间艺术团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市场主体,也释放出全省文化产品创作的巨大活力。“领导是观众,得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尴尬,被“出人出戏出市场,赢利赢誉赢票房”的喜悦取代。“全国叫响、群众叫好、市场叫座”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全省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达到464家,2011年演出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24%。

  辽宁芭蕾舞团的《末代皇帝》和《二泉映月》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天幻2》在南美洲签下3年800场的演出协议。

  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动漫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2011年,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原创动画片超2.2万分钟,全省动漫游戏企业共有325家,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11亿元,增幅居全国之首。

  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不断扩展。全省已成功举办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大连服装节、阜新玛瑙节、岫岩玉石节、锦州古玩节等节会,仅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就推出投资项目280项,投融资额达300亿元。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文化活动遍布城乡

  群众满不满意、欢不欢迎,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文化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深入持续的文化体制改革,推倒了文化樊篱,释放了文化活力,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不断健全的文化活动阵地,正在成为辽宁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成为建设和谐辽宁的精神“加油站”。

  在辽宁,广大农民享受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实惠,学科技难、看戏难、看书难,逐渐在“共享”中破解。山沟里的孩子在家中操作遥控器就能看到北京四中最好的老师讲课的录像,海边的渔民随时可以了解最新的养殖信息和市场行情——“共享工程”已成广大农民足不出户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

  辽宁首创了以“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惠民工程,建成点播服务点6万多个,发展点播用户220多万,覆盖全省所有村屯。

  全省11762个建制村中,建成农家书屋6269个,建成综合文化站338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8094家网吧,一度是不少学生家长的“闹心地”。辽宁整治关闭近700家,剩余7413家网吧基本由8家企业连锁经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网吧连锁经营。通过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形成未成年人受益、家长放心满意、网吧业主得益、政府监管高效的“多赢”新格局。

  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振兴之歌”群众性歌咏活动、“红诗唱响辽宁”等文化品牌活动正在激发出普通百姓的文化创造力;鞍山“钢城之春”秧歌赛会、抚顺“读书节”、锦州“民间文化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凌源“皮影节”等地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全省城乡。

  文化体制大改革激发大活力,文化产业大繁荣推动大发展。如今,振兴中的老工业基地正在亮出文化新名片——文化大省正在迈向文化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