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环保 >> 正文

济宁打造南水北调清水廊道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8.09

 ◆ 李继凯

 

    山东省济宁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南四湖是重要的调蓄水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境内197.9公里,占全省的近一半;自济宁入湖的河流多达53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人口密度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加上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期,决定了济宁的水污染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坚持“治、用、保”并举,全面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利用环境压力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互促共赢。“十一五”以来,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入南四湖河流断面水质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下降28.1%和55.4%,境内水质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济宁市提前两年实现了省下达的重点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目标,被省政府授予流域治污工作先进市。2006年和2010年两次代表山东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治污考核,均获得第一名。


  截至目前,济宁市列入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的119个项目已建成117个,项目完成率98.3%;全市13个南水北调水质考核断面中,已有11个实现达标;南四湖水质已基本达到调水要求的Ⅲ类标准。


  □坚持全市一盘棋
  ■形成环保大格局


  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沿线治污工作,济宁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了生态济宁建设动员大会、全市环保工作会议、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推进工作会议,对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沿线治污工作,济宁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了生态济宁建设动员大会、全市环保工作会议、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推进工作会议,对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济宁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济宁市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实施方案》、《济宁市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方案》,以“倒计时”的方式强力推进。围绕责任落实、强化目标管理,把水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和责任追究。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3位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从各部门单位抽调人员在市环保局集中办公。建立了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考核标准,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对河流断面超标或重点工程任务不落实的县市区,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责任追究等惩戒措施,有力推动了水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实。


  济宁市人大、市政协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调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合力治污。其中,市环保部门发挥牵头作用,负责督导工业污染防治和人工湿地项目建设;市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南水北调治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监察,实施责任追究;市经信部门负责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市建设部门负责督导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配套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及运行;市水利部门负责督导全市截污导流项目建设及使用;市农业部门负责督导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市渔业部门负责督导渔业养殖污染防治相关任务的落实;市航运部门负责督导船舶废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收集设施正常运行。


  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构建科学防治体系
  ■提升整体治污水平

 

  按照山东省流域治污部署要求,济宁市建立完善了“治、用、保”防控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在“治”上,济宁市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深化水污染防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造纸、酿造、化工等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十一五”以来,关闭了麦草生产能力21万吨,造纸生产线7.8万吨,酒精生产线8条,烧碱6万吨、合成氨6万吨。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均达到山东省地方排污标准,煤矿、电力、机械制造和商品浆造纸四大主导产业外排废水全部达到接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对河流水质实现“零影响”;14座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集中处理率均值达到93%;7座垃圾处理场日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820吨。


  在“用”上,济宁市重点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投资4.29亿元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可拦蓄达标排放中水5912万立方米,新增库容3860万立方米;实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万吨;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57家企业配套建设了再生水回用装备设施。


  在“保”上,济宁市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打造生态屏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采取建设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修复河道走廊及滨湖区湿地等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净化入湖河流水质。全市已建设和修复人工湿地23处,共17万亩。水质净化能力达到了每天19万吨,对水体中COD的去除率达到50%左右,氮磷去除率达到60%左右,有效改善了入湖河流水质。济宁市抓住南四湖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机遇,利用河滩、湖滩和采煤塌陷地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效益。到“十二五”末,全市人工湿地及生态修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污水净化能力达到每天30万吨。


  □加强渔业航运监管
  ■推进水质持续改善


  济宁市水域资源丰富,宜渔水域面积达到240万亩,针对渔业养殖污染治理,今年市政府批复实施了《南四湖渔业功能区划和养殖总量控制规划》,规划常年禁渔区10万亩、生态恢复区65.5万亩、生态养殖区38万亩。制定实施《南四湖渔业污染防控和转型升级工作督导意见》,把渔业生产同湖泊水体环境综合治理科学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净水渔业”、“生态渔业”。


  全市积极开展投饵性网箱、网围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已清理投饵性网箱3.18万亩,清理网围15.55万亩。严格落实南四湖功能区划和人工养殖总量控制制度,今年底前彻底取消人工投饵性网箱、网围养殖方式,取缔养殖区以外的其它渔业养殖设施;实施清洁型、生态型渔业养殖模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为从源头减轻运河、滨湖地区航运带来的污染,济宁市着力建设了标准化、环保型港口,编制完成了沿运河港区布局规划。搬迁、整合、改造运河及滨湖地区小港口,取缔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小码头35个。积极开展船舶升级改造,大力实施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对新造船舶一律按标准化船型图纸建造。


  同时,不断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备案管理制度,严查船舶污染排放和治污设备运行情况。投资600多万元在济宁、留庄、微山建设了3个垃圾回收转运站和污(油)水处理站,可日处理污(油)水30吨,大大提高了对污染物的接收处置能力。

□强化源头风险控制
  ■筑牢环境安全屏障


  济宁市坚持从源头强化风险控制,严格落实新、扩、改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科学规范企业环境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对不符合要求、落实不到位的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


  结合企业退城进园,济宁市规划建设了六大化工园区,新上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园区集中管控。强化环境在线监控,在110家市控以上废水排放企业、80个市控以上废气排放源、14家污水处理厂、16个重点河流断面安装在线监测设备327台(套);在所有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县界出境断面和入湖口分别设置5道安全防线,环境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为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处置能力,济宁市建立了包括防控信息、决策支撑和结果发布为一体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做到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或在线监控数据超标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实施“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对重点企业、河流断面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强化现场督导,加密监测频次,严厉查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不断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4项工作机制。同时,健全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严防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确保调水水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