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民生专稿)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8.09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暖”成为10年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
10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系列专稿,旨在通过回顾10年来一项项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以进一步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激励我们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来,作为民生之根本,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
改革开放积累起雄厚的物质基础。终于,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
多少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多少家庭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风雨10年,中国教育,为民族复兴奠基,带着温暖前行!
起点处的温暖,点燃的是一生的希望。
还记得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吗?许多年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曾有许多双“大眼睛”只能在梦中看到明亮的教室、品嗅书本的墨香。
但越是穷困的孩子,越有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渴望。贫困,不应成为孩子接受教育的障碍。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从此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郑重承诺。
终于有一天,一双双“大眼睛”不用再将社会的捐助作为他们实现求学梦想的唯一希望。
上学免费了,这不再是孩子们的梦想!
10年来,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人心;
10年来,“教育免费”这个温暖的主题不断在神州大地唱响!
教育免费,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宏伟目标
“免费”二字逾千斤。教育免费,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庄严目标,把中国人的百年夙愿变成了现实。其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言而喻。
以世界的眼光来衡量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放眼世界,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已有300余年。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就提出了义务教育的设想,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只能是梦想,更不要说免费。
直到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经过不懈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当时在西部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实现“两基”的任务依然艰巨。
真正的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世界人权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都有让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明确表述。全球170多个实行法定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均宣布实施免费。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免费从免学杂费开始,然后是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其它学习用品,有的还免午餐、校服、医疗和交通等费用。
进入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这样的共识逐渐达成:义务教育免费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彰显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直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加快节奏的决心。
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用三年的时间,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过程:
——2006年春季,国家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800多万学生学杂费;对35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其中680万名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西部贫困学生成为优先品尝“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受益者;
——2007年春天,“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从西部推广到中东部地区。这意味着这项政策实现了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面覆盖;
——2008年春天,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
——2008年秋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年四大步,中国政府努力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宏伟目标,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的庄严承诺。
我国在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2年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项好政策就是一片阳光。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
“自古读书需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
……
这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心底最深处唱出的歌谣。
歌谣中,一个讯息传来:教育免费政策,顺民意、惠民生,温暖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教育免费,走出一条“大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特色之路
对于政府来说,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首先就是承担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
从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生,到中等职业院校的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再到高等教育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短短几年,我国教育免费的惠民政策,从点及面,覆盖人群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这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好事,对于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大国办大教育,是魄力,更是挑战。
大国办大教育,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更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实现占GDP4%目标,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社会捐赠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切实增加投入,做教育免费政策的坚强基石和强大后盾。
以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为例,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2011年,中央财政便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49.6亿元;
再以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免费政策为例,从2007年秋季入学新生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仅2011年,就有4.82万人获得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央补助资金5.35亿元。
据统计,10年来,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5000多亿元。从教育投入总量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幅约17%。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经过多年努力,4%的目标终于顺利实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公共教育的提供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是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评价。
“中国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对于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贡献!”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评价!
中国人有理由骄傲:我们走出了一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大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特色之路!
教育免费,推进教育公平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教育规律表明,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正确认识不同教育阶段的公平观和效率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免费教育,并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同时,应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完整的、可持续的支持机制,实现面向全民的公共教育均等化,实现教育的公平优先。
免费的惠民政策,点燃的是亿万家庭的希望,也令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步伐,更加稳健而铿锵。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成为现实之后,中国教育正向着“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一位学生的经历很具代表性:蒋波,出生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联合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全家年收入不足2000元,除去还债和日常开支,所剩无几。2006年,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在初中阶段减免了学杂费、书费,每学期还领取60元的补助。上高中后,也享受到学校每学期给予的500元生活补助。2011年,蒋波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圆了大学梦。
从免费义务教育,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教育……从一项项教育免费政策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如蒋波一样受益的寒门学子正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的目标已不再遥远。
为此,国际社会评价: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全民教育的进步十分明显,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124个国家中排第四十三位,在扫除文盲、缩小教育性别差距、减少贫困等方面为全球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育免费政策传递出以人为本的关怀、责任与温暖。带着这份温暖,我们的国家正在迈着更为坚定的步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发;带着这份温暖,为民族复兴奠基的中国教育事业正孕育着朝气蓬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