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战士缚黄龙 治沙不是梦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3.01.09

新疆150团沙漠边缘的防沙基干林带

    一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却在日后不断演绎着无数的"绿色赞歌"。自上世纪50年代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成立之时,这里便成为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新战场,播撒希望的新家园。


  现如今,这里的绿色多了、家园美了、百姓乐了。150团封沙育林33.4万亩,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拥有林地19亩。沙海变绿洲的神话,是如何实现的?他们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风沙治理。


  --编者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杨涛利 通讯员 张健


  在“三北”防护林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界处的一个沙丘上,新疆兵团农八师150团党委书记、政委王建彬告诉记者,建团之初,这里仅有几棵梭梭、红柳孤独地挺立在沙丘上,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


  有关历史资料显示,在建团初期,平均每年遭受8级以上沙尘暴22次,1959年达到了40次。1961年5月31日,一场连续10多个小时10级大风,使团场2.3万亩棉苗被流沙掩埋。从1958年到1988年,因风沙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在4.2万亩以上……


  防沙治沙,绿化家园。为减缓风沙灾害,150团从过去单纯的“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护”,构筑了特色生态保护体系,树立生态立团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业和沙产业,促进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脆弱,治沙还需标本兼治
  实施主动防护、由外到内的治沙策略,注重从源头治理,建设荒漠防风固沙林,阻止流沙移动


  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150团,总面积451平方公里。因其南北狭长、三面环沙,垦区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纵深70多公里,素有“沙海半岛”之称。这里年降雨稀少、气候干旱,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从1958年起,150团开始了大规模的封沙造林活动。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初步建成了防风阻沙基干林和农田防护林,风沙灾害有所缓解。


  此后,150团防沙治沙的策略又从过去单纯的“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护”,从“先内后外”转向“由外到内”。注重从源头治理,重点解决条田外围沙漠植被稀疏、流沙移动的问题。对荒漠植被进行严格封育保护,同时对农田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荒漠进行人工补植梭梭,建设荒漠防风固沙林,从根本上阻止了流沙的移动,实现了标本兼治的目标。


  近年来,新建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全部采用世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截至2011年底,全团森林覆盖率为21.8%,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全团有15个连队达到绿色生态连队的标准。


  ■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构筑特色生态保护体系
  突出生态林的防风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屏障功能,有效遏制风沙危害


  地处干旱荒漠区,必须树立生态立团的发展理念,要突出生态林的防风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屏障功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发展林业成为多年来150团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150团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结合起来,先后实施了围栏禁牧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恢复工程和大型防风固沙生态基干林工程。经过不断的摸索,在“沙海半岛”上构筑起了纵横交错、体系完整的四级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体系,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