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老竹园焕发新生机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3.01.09

走进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的竹种园,你会发现竹子身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竹种园负责人王安国告诉我们,如果能深入了解竹子,加以合理种植和经营,它能为生态经济和生态保护带来更多好处。


  养竹育林实现生态富民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处山区的临安市农村生活还很贫瘠。农民大多依靠砍树伐林来获利,结果却陷入山越砍越秃,而人越来越穷的困境。


  熟悉林业的王安国进山调查后发现,临安竹资源丰富,是上好的可用之材。于是他走进农村,带领和帮助村民学习种竹育林。临安以雷竹居多,到了90年代,全市雷笋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从10多万亩增加到了40多万亩,产值超过5个亿。


  通过技术推广,临安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被破坏的山头也渐渐恢复了绿意。竹子给临安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还有无法替代的生态效益。


  据介绍,竹子和其他植物相比,吸收二氧化碳和保持水土的功能都更强。尽管如此,想要真正发挥生态效应,还得讲究种植和经营的合理性。比如,种植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竹子侵略性强,控制不当易导致其他植物退化,不利于发展物种多样性。就临安而言,总共400万亩的山林,竹林面积占1/4较为合适。


  种植山坡坡度的大小,也应根据不同竹种差异化区分。太湖源镇白沙村按照这种理念指导,调整山林种植布局,将山顶的竹子移植到缓坡处,形成山顶种核桃、中间种竹子、山脚种茶叶的多层次生态减灾模式。


  科学种植才能持续发展


  生态种植也得讲求科学。2004年,临安竹林集体"生病"。很多竹子死了,竹笋产量下降。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主要症结是施肥缺乏科学性。王安国分析,由于长期、大量且单一的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小动物逐渐死亡,无法持续维持土质活性,而那些土壤不需要的外来物质,却通过化肥不断残留和累积,使土质受损,进而影响了生产。


  所以,修复土壤是关键。由王安国牵头的生物有机测土配方肥研究工作随即启动,在他看来,用于农产的土壤和人类一样独具个性,并且各有所需。而测土配方肥的原则就是:你缺什么,我补什么,你不要的我就不给。因为,给的多了,跑到水里反而导致水体污染。


  太湖源镇横徐村竹农徐茂华难掩喜悦:"我家有5亩雷竹2011年覆盖了测土配方肥,到2012年2月已经收入11.73万元,最多一天可收入5400多元,而且竹林长势好,抗病抗寒能力也增强了。"


  注入科学理念令生态养植迅速恢复生机,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可持续发展。老竹农邵观夫深有体会,通过测土配方肥调理土壤结构,恢复生态,他经营了22年的老竹园不仅不用挖掉重种,反而喜获丰收,年产值可突破4万元。


  测土配方工作目前已在临安农村全面推广,以户为单位,定身测量。根据测试结果,专门的配肥厂将为农户提供所需。农户不必再担心因"土肥不和"而引起作物疾病,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