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经过“防风固沙”治理,地处毛乌苏边缘的靖边在沙漠里种上了470多万亩林地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时间:2013.01.09

 

  今日的靖边,变了。“白天点油灯,夜里活埋人”那首顺口溜中描述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经过几十年的“防风固沙”治理后,靖边已经变成了“塞北绿洲”,“沙进人退”的历史被画上了休止符。百姓们说,靖边谱写了一部“绿色革命”史。

  记得6年前在靖边采访,我无意中看到摄影家田捷摄于1985年的一幅老照片,记录的是陕北老区靖边沙暴肆虐,狂风阵阵难辨昼夜的真实状况。那时,横亘在县境北部的一条长160华里、宽10—40华里,约1001平方公里的“沙龙”,呈波浪状推进,以平均每年前侵125米的速度蚕食农田。“沙进人退”,地处毛乌苏沙漠边缘的靖边百姓,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道不尽黄尘带来的折磨与苦难。

  照片中的情景,已成为尘封的历史。

  而今,三条防护林带绵延几十公里。以“生态立县”的靖边,已在沙漠里种上了470多万亩林地,活立木储积量达105.6万立方米,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从早年的0.5%上升到37.34%,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7.9平方米。过去,靖边气象记录风沙天的历史平均值每年有7至9次,现在已降至最低,且风力减小,能见度增大。局部地区年降雨量大增,生态恢复极快。“防风固沙”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靖边荣获了诸多殊荣,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在“绿色革命”中,靖边人悟出一个真理:“没有生态,就没有未来”。在这个理念的驱使下,薪火代代相传,在治理沙漠、改变生态环境中,谱写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一页。

  靖边,在当今伟大时代的锻造下,燃烧得如此有生命力,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民英雄与天斗、与地斗、与沙斗,上演着一幕幕“人进沙退”的壮观“历史剧”……

  91岁的郭成旺独住大漠深处30多年,造林45000亩

  肃杀寒冬,我走进了毛乌苏沙漠,采访治沙造林“老英雄”郭成旺。

  这个陕北老农,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荒沙滩里度过的。在不毛之地,他种植了45000亩林木,将沙海变成一片绿海。88岁时,郭成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高龄入党的“老党员”。

  从东坑镇出发,在沙漠中穿行7公里后,我来到而今已91岁的郭成旺老汉的林中小屋。环顾四周,没有人间烟火,不闻鸡鸣狗吠,小屋遗世独立,终日与日月星辰相伴。漫漫长夜中,小屋内透出微弱的光亮,显示生命的存在,这微弱的光亮在大漠中已长明了30多年……

  这天,大风伴着寒潮袭击北方大部,沙漠里气温骤降。同行者告诉我,这风还不算猛,在毛乌苏沙漠,只要起风,至少六级以上。大风刮得人浑身哆嗦,我们赶忙走进小屋。

  屋内,炉火烧得旺旺的。老汉头戴羊肚巾,抽着烟袋锅,眯着眼睛迎了上来。虽然91岁了,但还是精神矍铄,腰板硬朗。旁人在一边说:“老汉身体好着哩,除了去年做过一个小手术外,一辈子没进过医院。”

  大风在空旷的沙漠中低吼。郭老汉指着窗外说:“我承包的45000亩沙地,实际上50000亩还不止。而今树我栽上了,沙我治住了,你看这林子,光听风声响,不见有扬尘。我造林的目的达到了。”他舒心地笑着。

  “这45000亩林地中,你种下多少棵树?”

  “按一亩地种10棵树算,一算不就知道了?”郭老汉说。他的孙子郭勇在一旁说:“住在林子里守着这些树,爷爷心里特别高兴,这树木如同他的孙子和牛羊一样。”

  早先,郭老汉和与老伴住的是草棚。老伴去世后,家人才给他盖了这两间简陋的砖房。老伴去世10年来,他与小白猫相伴,依然独住沙漠,坚守着45000亩林地。

  每天清晨,“大漠孤影”便出现在沙地中。郭老汉扛着铁锹,拿着斧子和剪子,开始在林中巡视。有人算过,老人每天要走20多里地。近年来,他才改变习惯,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多去几次。郭老汉熟悉林地中的每一棵树,这些有生命的植物,仿佛都是他的亲人。去年栽下的一片樟子松成活长新枝后,他像个老小孩似的蹲在地上,满心喜欢瞅上老半天。碰到需要修剪的柳树,他修枝抚育;碰上枯枝烂草,他拾起埋在树下;树木被风蚀沙埋,他及时培土挖沙。每每看到空沙地,他做好标记并一一编上号,盘算着来年应该种什么树。在家中,老人是个“最高统帅”,一声令下,全家20多人便一齐出动。

  郭老汉最憎恨毁林者。“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还能走动,毁林者就休想从我这盗走一棵树。”为了不给盗伐者任何可乘之机,即使每年除夕,郭老汉也加强戒备,决不离开林地一步。因为盗伐者常趁年三十空档,大肆盗伐林木。他孙子说,为了守住这片林子,爷爷已10年没回家和家人好好过一个春节了。

  郭成旺老汉几十年置身沙海“治沙造林”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1999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2009年,在镇党委书记的关心下,郭老汉入了党。郭老汉说,其实1947年那年自己就入了党,因介绍人牺牲了,一直没有得到承认。

  91年的风雨坎坷经历,郭成旺亲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他说:“我赶上了好时代。你们想想,哪个朝代的农民种地不缴税还有补贴?哪个朝代的农民看病还有医保?现在哪怕种一颗粮食也都是自己的,这么好的社会,如果再干不好,活不好,那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郭老汉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可“治沙造林”要有接班人,他将沙漠种树的经验,全部传授给他孙子郭勇。“沙里栽树,我有经验,你要好好学。我死后,你要坚持种下去,多栽杨树!”郭老汉告诫他的孙子。

  身在沙漠中,郭老汉的思想可不闭塞。过去,当地一直种植乡土树种榆杨柳槐,近年来转向樟子松等经济树种,他也转变观念,开始向沙漠要经济效益。在他的授意下,前年,孙子郭勇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樟子松树苗2200亩,去年种了1000亩,今年打算再种1000亩,并盘算着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

  独守沙漠30多年来,郭老汉从未感到过孤独,因为孤独者能创造一个世界。郭老汉呢,在沙漠里创造了一个绿色世界。守护这个绿色世界,成了他生命的信念,成为他生命的终极关怀。

  老劳模牛玉琴治沙事业拓成产业,儿子领军科技造林

  治沙劳模牛玉琴的沙漠林地,与郭成旺仅“一墙之隔”。这个“狂风吹不倒,苦难压不倒”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如今发展得怎么样?当我再次来到牛玉琴的治沙基地时,眼前所见令我大为吃惊。

  记得6年前采访牛玉琴时,她拉着我走到屋后的树苗实验地。我看到她的试验林中,柠条、茶柏、樟子松等小树苗,已长成一人多高,全成活了。“你看,我培育的新树种樟子松,长得可快哩,试验了几片林子,都成功了,来年正准备大面积试种呢!”当时她说。

  6年过去了。我看到了当年她育的那些小树苗,已大面积地挺立在沙漠道路两旁。仅几年时间,牛玉琴实现了“借你一片荒沙,还你一片绿洲”的承诺。

  治沙基地盖了一排新房。最显眼的,是院子里停放的近十辆推土机、卡车及拖拉机等施工机械。显然,牛玉琴的治沙事业已规模化产业化,她成了拥有11万亩林地、600亩苗圃基地、雇用16名专业治沙员工的“绿源治沙有限公司”老板。她儿子张立强,榆林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望着眼前的“牛老板”,我想起了她的往事。30多年前,牛玉琴嫁到东坑镇金鸡沙村后,一场沙尘暴给她上了“第一课”。那天,狂风骤起,黄尘蔽日,一夜过后,沙堆堵得门都打不开。她好不容易走出门,就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睁不开眼,迈不开步。到地里一看,庄稼被连根拔起,黄沙掩埋了农田,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一家人只能以开水煮白菜或苦菜充饥。从此,她和丈夫张家旺走进沙漠,开始治沙造林。20多年来,她在家庭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植树2700多万株,种植灌木4000亩,使1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85%。

  牛玉琴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中国。她的故事,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牛玉琴和她的树》、《西北治沙一家人》和电影《一棵树》。党和国家也给了她几乎所有的荣誉,她获得了国内外各类奖项87项,成为中国农民中获奖最多的农家妇女……

  2007年后,牛玉琴的治沙造林事业突飞猛进,规模化、科技化治沙造林成了新亮点。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牛玉琴治沙基地苗圃开建,当年平整沙地120亩,并覆土35厘米。到2012年夏,苗圃面积已扩至600余亩。配套设施建设也都一一跟进:基地修筑了7.5公里柏油路;每年打4眼流沙井,铺设了4公里输水管网;架设了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并购置了一套太阳能发电装置。这5年中,牛玉琴治沙基地总投资达1200万元,除地方政府投资300万元外,其余资金都由牛玉琴筹集,目前她尚有60万元个人贷款。

  最初为治沙造林,牛玉琴身背200多万元债务,每逢过年,她四处躲债。而今,她有了底气,那就是儿子张立强领军科技造林。“我是第一次创业,把钱都存在了"沙漠银行";现在儿子张立强接班,开始第二次创业,靠的是科技造林致富。”牛玉琴说。

  我再一次走进她的苗圃基地,只见14座现代化大棚伫立在沙漠中,3个腾空高架的大型储水罐以及太阳能发电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

  沙区人苦,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治沙曾经使牛玉琴债台高筑,她深知没文化的苦。为此,在育树同时坚持育人。而今,儿子张立强大学毕业后进了治沙研究所,有技术,懂经济,领衔科技造林,她心里踏实了。

  “这小子,能干着哩!家里的卡车和推土机,从作业到修理,他一人全包了。育苗基地大棚的建设,从设计到采购,也由他一人完成,省了不少钱。樟子松的种子育苗难度很大,县里试验了3年都失败了,可立强的科技育苗,连续3年都获得成功,解决了树苗问题。我们除已栽7000亩以外,还卖了一部分树苗,实现了以林养林。”牛玉琴弯下腰,又指着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说:“这个大棚里,育有20万株樟子松树苗,3年后树苗长到50公分后就能卖,一株树苗的市场价在70多元,长到1米多高的树苗,能卖好几百元。”

  望着成排的大棚,我粗略算了一下,14个大棚里育有近300万株樟子松树苗,如按每株70元算,就是2亿多。除此之外,她还育有杜松、侧柏、油松、云杉、长柄扁桃等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树苗,这效益,实在太可观了。

  面对这一切,牛玉琴坦然地说:“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还是一个种庄稼、治沙造林的农民”……

  “无名英雄”田捷数十万张照片记录30年来“绿”的变迁

  靖边数十年来治沙造林的“绿色革命史”没有遗漏,都被一位“无名英雄”乡土摄影家田捷的镜头捕捉并“刻录”下来。作为靖边变迁的时代记录,他留下了数十万张有价值的照片。

  在靖边,我看到田捷拍摄的一幅老照片,它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那是当年靖边人民治沙的恢弘场面:浩浩荡荡的造林队伍,扛着铁锹,牵着毛驴,背着树苗,一脚深一脚浅地向沙漠深处进军,犹如淮海战役时支前的民工队伍。这个珍贵的镜头,被具有强烈责任感,常年深入一线的新闻干事田捷拍了下来。谈及这张照片,这位朴实的陕北汉子说:“当时的场面太感人了,我觉得这是见证历史的一瞬,必须按下快门。”

  田捷说:“纪实摄影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人文性和史料性,这些影像对于靖边,对于崛起的中国西部具有双重价值。”正因为如此,数十年来,他身背十几斤重的“长枪短炮”,奔波在基层和乡间。他的镜头,始终聚焦农民,留下了一张张浸满黄土味,有着鲜活时代印记的作品,为中国沙漠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此,他曾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以及国家林业部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公仆”,并连续3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

  “治沙英雄”牛玉琴已是闻名全国的典型。田捷捕捉的,是当时鲜为人知的牛玉琴背后的故事。

  早在1985年,田捷就敏锐感觉到,这位普通农妇的举动不平凡。为此,田捷将她作为宣传重大题材而坚持跟踪采访。这一跟就是20多年。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带着干粮,提着水壶,顶烈日、冒沙暴,数十次跋涉在大漠中,深入到牛玉琴的林地采访。在沙丘上、毛驴边、牛车上、林子中,捕捉“治沙英雄”一个个感人镜头。夜晚回到家,他埋首桌前奋笔疾书,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全国以及省市级报纸上,发表牛玉琴治沙造林的照片120多幅、消息及长篇通讯上百条,翔实生动地反映了牛玉琴一家的感人事迹。很快,牛玉琴的事迹传遍祖国大地并获得国家级殊荣。可以说,没有田捷长期深入跟踪采访大量报道,“治沙英雄”牛玉琴这个全国典型,至少要晚出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田捷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家乡的“绿色革命”,靖边一山一水的细微变化,都难逃脱他的眼睛。而今田捷即将退休,可他仍关注着“治沙造林”事业。他镜头中的郭成旺、牛玉琴等许多“治沙英雄”,而今都成了社会名人,而他却默默无闻。对名利很看淡的田捷说:“我更在乎"治沙英雄"感人事迹所产生的社会动力。”

  确实如此,在郭成旺、牛玉琴等人带动下,靖边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个体、联户造林的先进典型,其中承包造林百亩以上的有1904户,千亩以上的有28户,5000亩以上的有13户。

  治沙造林,在靖边成了一项热门产业。靖边的版图,正在不断向毛乌苏沙漠扩展……

  沙化土地:每分钟减少5亩访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专家王信

  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防沙治沙的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未来的使命又如何?日前,本报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专家王信建。

  5万多个村庄常遭风沙危害

  文汇报:请介绍一下我国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王信建: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地区年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在0.05~0.65之间。我国荒漠化的土地总面积为263.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3%。沙化主要指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73.1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有沙化土地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球荒漠化仍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球约有10亿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遭受沙漠化的危害。因此,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荒漠化列为21世纪全球三大主要环境问题之首。

  文汇报:我国土地沙化的原因和危害有哪些?

  王信建: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原因既有人类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沙漠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控的大自然的地壳运动和大气环流造成的。而我们要关注的是各种人为因素:首先是人口超过生态资源的承载力。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临界指标为每平方公里7人,半干旱地区为20人,而我国干旱地区人口密度大大超过联合国所确定的可载人口的密度。其次,由于干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滥樵采、滥挖、滥开垦、滥用水资源的情况过去较为严重,以过去农牧民挖发菜为例,每挖75克发菜,农牧民可得150-200元的收入,但要破坏10亩林草地,相当于16个篮球场的面积。而国家要恢复这10亩地的植被,则需投入1万元!

  据调查,我国有近4亿人口受沙害影响,有5万多个村庄和上百座城市经常遭受风沙危害。监测显示,1985-1995年,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扩大24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上个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末,我国已有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土地面积被沙化。“沙进人退”的恶果是,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经测算,沙区因风蚀沙化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高达5598万吨,受沙害影响的灌渠达5万多公里长,我国“三北”地区每年减少的产草量相当于5000万只羊一年的饲料。沙化还造成了我国湿地的严重退化。2009年,川西北沙化土地已达82.19万公顷,比1999年增加了11.66万公顷,川西北高原的诺尔盖湿地的湖泊则从过去的17个,减少到了11个,湖泊总面积减少了38%强。土地的沙化,还引起了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应改变,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退化。

  防沙治沙形成100多项技术

  文汇报:面对土地沙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王信建:2002年,我国出台了《防沙治沙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专门防沙治沙的法律,使我国的防沙治沙走上了法治的轨道。该法第一次明确立法的宗旨是“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将组织领导地方防沙治沙的责任落在当地政府肩上:“重在林业、关键在政府”。

  其次,早在1978年,我国刚刚结束“文革”不久,在国家经济还非常困难的时期,就启动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从30多年的实践看,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显著的成效。21世纪初又实施了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工程。我国还从国家到地方都设立了防沙治沙的科研机构,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10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还建立了包括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个层次的监测体系,并发展了沙区特色产业,帮助农牧民治沙致富。

  28个省份沙化面积实现缩减

  文汇报:我国防沙治沙的成效如何?在国际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王信建: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第十六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会议主席称:“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2年6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吕克说,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世界楷模。

  国际社会给予我国防沙治沙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我国治沙成效显著。据2005-2009年监测显示,我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每分钟减少沙化土地近5亩;荒漠化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每分钟减少6.2亩。我国已有28个省份的沙化面积实现了缩减,西部地区的陕甘宁蒙晋冀,以及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苏沙地南缘、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人进沙退”。

  文汇报:按照我国2020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我们未来的任务是什么?

  王信建:防沙治沙对我国来说,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紧迫的任务。根据治理情况和规划要求,在2010年,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为此,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的要求,国家和沙区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防沙治沙的投入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