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镉大米产自有色之乡 碳捕集尚处起步阶段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 时间:2013.05.24

◆张黎
  广东连日来查处多批次镉超标大米,“问题大米”的产地湖南已就此展开调查。但是仅有信息公开就够了吗?由含镉大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持续关注。此外,本周44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耒达标和碳捕集产业市场规模达数百亿的话题,也引发媒体热议。
  1 含镉大米:仅有信息公开就够吗?
  广东连日来两次查出17个批次的镉超标大米,其中有12个批次来自湖南。湖南攸县已要求3家生产企业召回“问题大米”,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持续关注。
  5月22日新京报评论指出,不管是为了当地经济,还是其他考虑,恰恰因为各方隐瞒镉大米的真相,才可能会造成恐慌。评论强调,让公众理性的前提就是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镉大米的具体情况、来龙去脉。如果连这个都说不清楚,公众又如何理性看待?面对舆论,相关部门和专家不能总想着让老百姓别吃一个地方产的米,而应该及时调查、公布镉大米的成因和销售流向。
  反思的不仅是米镉超标,更需关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5月21日,土壤学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维理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访问时说:“就湖南来说,大米中镉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矿区。环保部门做过采样,湖南一些地区属于镉地质分布比较高的地区。采矿时不注意,不正确的生产方式会造成镉污染。”
  张维理介绍说,跟大多数重金属不一样,镉的水溶性强。在降雨时,含镉高的露天矿区、露天堆放的矿山废料、以及城市周边堆放、填埋垃圾中的镉就会随着雨水淋溶、释放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土壤和水污染。规模化养猪业产生猪粪通常含较高的镉,当这种猪粪大量、长期用于农田,将造成土壤以及农产品镉污染。有些磷矿也含有较高镉,大量、长期施用源于这些磷矿的磷肥也会造成镉污染。
  同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对镉污染的具体地块分布,应有全面的研究结果。
  5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产稻大省湖南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到了亟待“还账治理”之时。当地正在攻关稻米镉污染削减及快速检测技术,也从侧面证实了“鱼米之乡”遭遇“有色之乡”的环境隐患。
  株洲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不但是“中国电力机车之都”,而且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由于株洲地处湘江中游,其对湘江的污染程度也引发了外界关注。
  株洲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镉排放量削减30%以上。2010年,当地镉排放量控制在2吨以内。记者调查发现,株洲多年前便提出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揽子措施,但落实效果有待加强,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很难对一些大型国企“开刀”。
  湖南一名官方人士称,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的环境治理欠账太多,近年政府已经有所重视,但客观地看,这些治理只是止住或减少污染,原来几十年沉积下来的(污染),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消解。一方面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状态,另一方面,湖南作为重要的稻米产销大省,假如真的让已污染土壤实行先治理再种植,那是不可想象的。目前,“稻米镉污染削减及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已纳入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并通过中期评估。
  5月22日的京华时报采访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专家鲁弗斯·钱尼,他表示,相比讲究饮食平衡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稻种植地的农民在这方面的健康风险更大。因为,农民的主食通常是自家种植的大米,因此吸收的镉更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患上与镉相关疾病的,往往是生活在水稻产地的农民。
  为此,农民应了解当地土壤中的镉浓度,从而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减少大米镉含量,保护自身健康,当地政府也应尽快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如何治理“镉大米”污染?鲁弗斯·钱尼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解决中国的镉污染问题非常复杂。目前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相关行业停止重金属镉的排放,保证土壤不再受镉的进一步污染。比如,中国是全世界绝大部分镍镉电池的生产地,但相关工厂却缺乏控制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气和废水中的镉最终都进入了土壤,导致一些水稻产地受广泛的镉污染,建议中国政府加强相关的管理和执法力度。2 节能减排项目:审计之后问题怎解?
  据审计署公布的新一期节能减排审计公告,审计署对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0个省区2010年至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及1139个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42家单位(企业)实施的44个项目未达到预期节能减排效果,涉及专项资金15.87亿元,5月18日证券日报指出,从审计情况看,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规范项目实施,取得较好成效。中央和10个省级财政两年共投入节能减排资金848.04亿元(中央财政696.71亿元,省级财政151.33亿元)。
  高度重视下却也问题重重。5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审计发现的问题具体包括:部分已完工节能减排项目因设计目标不符合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达不到预期的节能减排效果,涉及专项资金15.87亿元。少数企业和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信息、编造虚假资料等方式违规申请并获得1.41亿元专项资金,违规将1.2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办公、企业经营等非节能减排方面支出。此外,审计还发现,部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未按预算要求拨付到位,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未按计划完工。
  5月18日新京报指出,从审计公布的结果看,很多项目都闲置未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很多污水处理项目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项目单位基本无污水可处理,导致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比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所辖乡镇多个污水处理项目闲置,造成浪费。
  5月21日的上海证券报称,从公布的情况看,已完工但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节能减排项目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太阳能光伏、污水处理、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等;在违规申请获得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中,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除尘站电机变频改造项目等。
  仔细比对2011年发布的审计结果,可以看出,监管层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且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也在加大。此次公布的审计结果,将存在问题的89个项目悉数公布,且罗列详细,将项目名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全部公布。而在2011年,则仅是罗列了个别企业的名单。
  涉案金额较大也是此次审计结果的特点之一。2011年问题项目涉及金额最大的也在1亿元以下,而此次审计中涉及的资金额最大项目是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燃料乙醇生产项目,涉及金额高达4.9亿元。
  上海证券报报道称,仔细梳理89个问题项目后发现,多家上市公司“审”出问题,有多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牵涉其中。

  3 碳捕集产业:如何搭上商业化快车?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试验示范是“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同时,首次明确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及相关政策激励机制。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CCUS产业未来商业化导向。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已开始启动涉及CCUS产业的示范项目,相关上市公司也开展相关技术及商业模式的探索,但仍受制于技术和成本制约而无法规模化发展。
  5月15日中国证券报分析认为,此番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促进CCUS发展,意味着未来这一产业有望提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据测算,未来10年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数百亿元。
  CCU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封存和使用。据研究,此项技术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90%。良好的碳减排效果使大规模实施CCUS成为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战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