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深化生态创建 彰显绿色优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3.09.16

    “ 生态象山,和谐乡镇,人居福地”已成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对外的印象和标志。这个全国闻名的百强县,从经济的辉煌成就中走出,用科学发展观铺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干线,把可持续发展的脚印延伸到每个乡村、每个渔港。

 

    今天的象山县,拥有蓝色的港湾、金色的沙滩、绿色的沃野和销往世界各地的安全食品。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 年超过95% ,连续3 年居全市第一,空气负离子1 立方厘米1.47 万个,营造了全县6500 多平方公里的天然氧吧。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的美誉,诠释着百姓的富裕、幸福和健康。

 

    2005 年10 月,象山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2011 年11 月,顺利跻身“省级生态县”行列;2011 年3 月,荣获了由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生态市建设唯一一个特别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与象山县环保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息息相关。

 

    近年来,象山县环保局在全面分析评估县生态建设基础上,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国家生态县建设为载体、以污染减排为重点,使象山县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进而为“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奠定基础。

 

    ■注重过程,以创促建,全面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按照“全程生态、全境生态、全民生态”的思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坚持全程生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项目的引进、建设到投产,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都着力体现生态、绿色、低碳要求,着力构建具有象山县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着力推进工业发展高新化。正确处理调整结构和加快发展的关系,实施“1555”工业发展战略,推进“千家规模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结构,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构建富有象山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针织、汽配、水产加工、模具、输变电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经济,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以低碳利用为着力点,深入实施“310”循环经济发展工程,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即加快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低小散项目;放大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坚决淘汰消除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县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9 家,这49家企业年可节约用电3797 万千瓦时、节约原煤45133 吨,节约用水261 万吨。通过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事业单位41 家,实施节能、节水项目150 余个。正源电力、巨鹰、海星等企业分别完成汽轮机组和供热系统改造,年可节约标煤12000 吨。

 

    着力推进农业高效生态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科技创新为支撑,突出“绿色、生态、安全、高效”,大力推广良种栽培、标准化生产、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大黄鱼、梭子蟹、特种畜禽、出口蔬菜、柑桔、杨梅、紫菜和南美白对虾等“7+1”农业龙型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体系。实施“放心工程”,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面积达30 余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4.47%,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3 个,27 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象山大黄鱼、梭子蟹、紫菜、白鹅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推行生态养殖模式,环大塘港10 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采用“虾—草—牧”循环轮作模式的石昌鱼种场,成为省、市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示范园区。

 

    着力推进海洋经济特色化。象山县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港、滩、涂、岛、礁资源的地区,2011 年,把握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谋划启动“两区”建设,获批省首个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开发稳步推进。为实现海洋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象山港、渔山、韭山列岛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先后建成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 个国家级保护区的县区经济体。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峰会、全国首个无居民海岛(象山大羊屿)拍卖会。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海鲜餐饮业、海洋运输业。把滨海休闲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和引擎产业来抓,优化“一带四区”布局,联动开发“一港三岛”,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八大旅游休闲产品,建成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等AAAA 级旅游景区3 家,“休闲象山”品牌进一步打响,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海鲜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

 

    坚持全境生态,打造宜居宜业环镜

 

    围绕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实施碧水、洁净、修复“三项工程”,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2012 年,全县单位GDP 能耗为0.68 吨标煤/万元,比2011 年下降5.59%,COD 和SO2 的排放总量分别比“十一五”末减少6.4% 和22.0% ,COD排放强度为1.75 千克∕万元。

 

    实施“碧水工程”,加快环境质量改善。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二期,铺设污水管网140 公里,日处理规模达5 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4% 。日处理5万吨印染等工业废水的爵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东、石浦、西周等3 家污水处理厂都建成投运,象山县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 万吨∕ 日。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工作,按照农村生活污水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思路,编制《象山县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每年投入5000 余万元,分批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共建成69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2013 年,计划新建60 个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体系,投资8 亿元,完成城乡区域联网供水、镇村联网供水及村内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构建完成“二区五片”的供水格局,受益人口覆盖全县总人口,保障农民饮水100%安全。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全面完成5 座中型水库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大塘港周边养殖场改造。逐步实施新华河、门前河等城区河道整治,完成乡镇清水河道建设及小流域治理373 公里。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畜牧养殖“退村进园”,建成新型畜牧养殖小区6 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 个。制定《象山县三沼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实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6% ,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洁净工程”,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区域环境污染整治,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开展电镀、印染、造纸、化工、铸造、水产品加工、金属表面酸洗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几年以来,象山县关闭小冷库20家,鱼粉加工企业21 家,粘土砖瓦企业15 家;整治提升电镀企业10 家,印染企业11 家,船舶企业8 家。大力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按照“村收集、镇乡中转、县统一填埋”的思路,建成水桶岙县级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桶岙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镇乡垃圾中转站19 座。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在全县范围实施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共建成处理站324 座,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理站管理力度,探索完善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市场化管理模式。2010 年7 月,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现场会在象山县召开,目前,该处理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加大对危险废物的处置及其产生源的监督管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强化环境监管,建成县环境监控中心、3 座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和1 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5 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城区禁燃区建设工作。按计划完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设,于2013 年5 月正式投运。

 

    实施“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四边三化”和“清理河道、清洁乡村”行动为主线,以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森林城镇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等活动,累计建成省、市级森林城镇6 个,森林村庄90 个,森林休闲公园12 个,实施梳理式改造229 村,着力打造环象山港靓丽带,“两带三线”及一镇乡一精品带等亮丽主轴,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成片连线开展。治理废物矿山37 座,治理率达到100%。巩固坟墓专项治理成果,推进生态公墓绿化美化工程,彻底根除“青山白化”现象。加强海洋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渔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在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和象山港等区域人工增殖放流大黄鱼等经济品种1000 余万尾。全面启动海洋碳汇试验区建设,在韭山列岛建成规模60 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试验区。在西沪港区域启动大米草生态治理项目。

 

    坚持全民生态,健全长效管理与全民参与机制

 

    广泛深入地组织发动群众,全民发动搞创建,齐心协力抓生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形成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工作合力。

 

    强有力组织领导。象山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各乡镇街道、各部门都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根据创建工作总体部署,每年年初制定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列入县单独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评比先进、使用干部和奖金发放密切挂钩,保证了创建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县人大、政协采取现场视察、听取汇报、提案议案、工作督查等形式,主动参与创建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工作督查,人大环保执法专项检查每年都在两次以上。

 

    高起点规划指导。聘请专家高起点编制了《象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以此为纲领,研究制定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象山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象山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象山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象山县“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有效地指导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创建工作中,象山县政府舍得花钱、舍得投入,每年在考虑财政预算的时候,把创建工作列入财政资金投入的重要内容,确保创建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近3 年来,累计投入50 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河道整治、水污染治理、城乡垃圾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城乡区域联网供水等,出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循环经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用于扶持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促进建设资金筹集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在污水处理等领域,成功采取BOT、BT 等方式,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金。

 

    全方位发动群众。最大限度、最为广泛地组织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有关社会团体等宣传阵地的优势,灵活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每年都召开环保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通报象山县一年来生态环保、执法监督、环境监测等情况,接受舆论监督。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主旨的中国开渔节已成功举办十五届,在象山县创立的中国蓝色志愿者行动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沿海各国广泛响应。广泛开展各类基层创建活动,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8 个、省级生态乡镇和街道9 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0 个、省级绿色学校11 所,绿色社区3 个,绿色饭店两家,绿色医院1 家,市环保模范单位37 家,市生态文明基地1 个。通过多途径的宣传和创建活动,公众对环境的知晓度和满意率持续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创建成果惠及百姓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象山县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有了绿水清山,才有金山银山”,象山县实实在在尝到了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生产力的甜头。通过生态创建,象山县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可承载能力统一起来,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改善了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和城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通过搬迁和改造污染企业,实现了源头把关、集中治污、降低成本;通过实施“退城进园”,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生产力布局和城区功能布局更趋合理。创建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7 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7 万元和1.6 万元。

 

    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建的过程是大幅度改善象山县生态环境质量的过程。全县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在优良水平,2012 年,象山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1 天,其中,优级天数198 天,全年优良率98.9% ,在宁波市各县、市、区名列前茅。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象山县境内5 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基本达到水功能区要求。营造“无烟尘、无噪音”城区环境,建成中心城区“烟尘控制区”34.5 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建成区面积100%,城区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交通干线噪声控制在70 分贝以下。

 

    三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创建使城乡形象年年有变,靓点频出。实施了天安路景观工程、县前街广场、城区内河整治等重点工程,城市形象和功能有了较大提升。整治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等敏感区域和卫生死角,基本消除了脏、乱、差现象。绿化造林工作成效显著,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67 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5.6%,其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4.15 万亩。城乡形象的改善,带来了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兴起,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921 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93 亿元。创建提高了象山县的知名度,增强了象山县的吸引力,也为象山这座滨海小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四是社会凝聚力明显增强。象山县的创建过程,就是塑造城乡形象、展现城乡风貌的过程。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积极拥护并参与这个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从前,很多人遵循“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环境意识仅仅停留在个人和家庭不受环境污染即可、“约束他人不约束自我”的低级阶段。随着创建的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逐渐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落实到学校,生态保护得到了多层面的宣传,逐步树立了大生态意识。越来越多的群众亲身参与了创建活动,参与了环境监督。一些政府部门也转变了“生态保护仅仅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狭隘观念,认识到环保是政府和所有部门的共同任务,从而主动地发挥各自职责,站在不同角度共同维护和推进生态保护,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生态工作的内涵,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政府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