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 突围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3.25

2月27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将于青奥会前全面启动。此次会议出台的文化遗产保护“宁11条”中,第一条便是“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自2006年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南京明城墙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开平碉楼、福建土楼、五台山……8年间,当初名单中的35项文化遗产已有7项成功申遗,而南京明城墙仍在“排队”等待。

申遗工作全面启动后,在如今国内40余处文化遗产的激烈角逐中,南京明城墙该如何突出重围?城墙申遗与广大市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争议

10年建了8座城门 遗产真实性如何保证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雷尔来宁考察期间,对明城墙留下了 “令人震撼”的评语。但在实地调查后,他也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城墙上的杂树杂草要全部清除,墙上的裂缝要及时修补、城墙周边不能再盖房子、已经毁掉的城墙不应再复建……8年过去了,如今的明城墙上,裂缝已基本修补完毕,杂树杂草也渐渐绝迹,但新城门却建了不少。

在很多文物保护专家眼中,多年来,明城墙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在保护理念和管理机制上,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明城墙沿线新建、复建的一批城门。

据统计,近10年来,明城墙沿线新开的城门有8座之多:其中,复建的城门有3座,分别是仪凤门、武定门、雨花门;新开辟的城门有5座:华严岗门、长干门、标营门以及中华门的东西侧门。据媒体报道,已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太平门也将开始复建……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12年8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中,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比如,围绕申报开展的保护、展示、监测和环境整治等工作,要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最小干预,因地制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一般不支持、不提倡复建历史上已毁损无存的文物古迹……

“一个遗产项目要申遗,首先要看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所谓的‘完整’,必须是建立在遗产真实性的基础上。”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新开的一批城门,尽管有城市扩张发展的现实原因,但依然可以看出在城墙保护理念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把断开的城墙贯通起来才算是完整,这个思路不对。”

贺云翱举例说,明孝陵申遗时,包括东、西配殿在内的大量建筑在历史上都已被毁坏了,但当时并没有复建这些建筑,而是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展示出来,并在申报材料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照样成功申遗。要保证明城墙的原真性,应尽快划定申报世界遗产所必需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在该范围内,不能新增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景观的不协调建筑。至于历史上已经被拆毁的城墙、城门,只要地下遗址还在,可以做成遗址展示,不用重建或复建。

建言

城墙沿线搞建设 要让文物部门“拿主意”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保护工作做不好,申遗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明城墙研究专家告诉记者,要想成功申遗,必须对城墙的保护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眼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很多涉及到明城墙及周边地带的工程,往往是建设部门拍板,文物部门没有话语权。

该专家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认真排查明城墙沿线存在的直接妨碍申遗工作开展以及不符合申遗要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措施,为明城墙编制专题、专项保护方案;其次,在城墙沿线进行的任何保护、维修、建设工程,都应该由文物部门主导。所有工程都要履行报批程序,严格按照申报世界遗产的要求执行,不能“一边花钱申遗,一边花钱破坏”。

要想加快申遗步伐,尽快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推荐表”,明城墙在申报环节也要加快进度。

“无论是国家文物局的推选环节,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评环节,衡量遗产地的申遗标准主要有两点:首先看遗产本体是否具备突出普遍的世界性价值,其次就是保护的原真性以及相关的保护机构、法规等是否完善。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明城墙自然可以排到前面去。”贺云翱表示,申报工作应该在三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是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要求,制订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保护管理规划,包括保护管理的组织要求、法制要求、技术要求,然后按要求严格执行;二是联合申遗城市要协同努力,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质量地编制完成符合申报世界遗产要求的申报文本;第三,政府和明城墙的利益相关者要形成合力,积极地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动要求进入申报程序。

思考

申遗不是“晒文物”“种摇钱树” 更要惠及城市民生

保护利用好明城墙,既要让城市“显山、露水、见城、透绿”,也要亲近市民,让明城墙“看得见、走得通、进得去、摸得着”。

太平门至神策门一线,是纵览湖光山色的“最美景观墙”,这段全长约6公里的明城墙如今已向市民全线开放。家住百子亭小区的退休教师王惠琴在城墙根下生活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过去从解放门登城只能在台城一带转转,向北走到玄武门就不通了, “现在城墙修好开放了,一路可以走到神策门,要是想去玄武湖逛逛,可以从玄武门的步道直接下来,很方便。”

眼下,国内不少遗产地都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文化资源被当成经济资源开发,申遗往往只是为了追逐一块“金字招牌”。专家表示,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市民百姓,都应该科学、理性地来看待明城墙申遗,不能急功近利,把明城墙当成“摇钱树”。如何在申遗的同时,让文化遗产惠及城市、惠及民生,也成了摆在南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今年1月,南京敲定明城墙开放时间表:青奥会前,将全面完成25公里城墙本体的修缮,确保城墙本体全面开放。据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介绍,未来的“南京城墙游”将会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系列观光服务。比如:开通绕城墙一圈的公交环线,方便市民参观游览;神策门至太平门、东水关至西水关两段约12公里的城墙除步行观光,还可以在城墙顶面骑车游览等等。

在玄武门城楼附近,记者碰到了南林大的“学生拍客”小祁,他拿着单反相机一路拍个不停, “从城墙上看南京,会有一种古典与现实交汇融合的美感,现在开放参观的城墙越来越长,以后能拍的风景就更多了。”在小祁看来,城墙开放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消除了人们与“古董文物”之间的距离感,“等以后有了公共自行车和休闲座椅,明城墙也许会变成我们身边的环城乐园。”(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徐静 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