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3.31

本报记者 伏润之

“一年时间有半年不敢开窗户。”这是过去白银市居民对城市大气质量最沉重的记忆。在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清洁能源等工程后,2013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比“十五”末增加了157天。

发生在白银市城乡的变化,仅仅是我省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来的一个缩影。

自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以来,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和社会体系逐步建立,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等保障体系和推进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学把握发展趋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批复我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至今已经4年多了,明年是我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收官之年,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进展如何?

省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提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循环经济在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得到转变,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具体的指标而言,全省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等14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划阶段目标,以6.99%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11.64%的经济增长;工业用水重复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7项指标,达到行业或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循环经济五大载体建设初具规模,七大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规划预期进度,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兰白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基地、酒嘉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基地约完成70%以上的建设任务,平庆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基地、张武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甘临陇生态农牧业基地约完成50%建设任务;金昌、白银、陇西、华亭、武威黄羊等5个开发区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率先开始循环化改造,其他3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也分期、分批自主启动实施循环化改造。

科技领域,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克了一批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支撑项目299项,完成关键技术研发130项,支撑技术产业化70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9项。

从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次,探索出了一批特色发展模式,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区域发展金昌模式、工业企业白银公司模式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典型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

我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构成中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原材料产业比重高达60%,“两高一资”产业特征和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情况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急需通过转型升级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改造提高竞争力。

可喜的是,我省企业相继在节能降耗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层面取得突破,从而达到产业链条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在集约利用资源中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目的。一批企业通过内部循环改造,在极大提升资源产出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较为典型的是白银聚银公司以年产10万吨TDI产品为核心,配套形成了年产18万吨DNT、10万吨氯碱、12万吨PVC等相关产品生产的循环经济链条。去年,聚银公司产值20.22亿元,占银光集团公司总产值的34%,正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联动,聚银公司提升了经济效益。

从全省来看,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初步形成了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目前,全省5个工业循环经济基地进展顺利,打造和培育了13条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35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45户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组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重大项目1639项。全省通过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综合利用各类废渣3190万吨、废气116万吨;生产主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包括水泥、墙材、电力、精矿粉和页岩油等,共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75亿元。

有色与精细化工、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等5条产业链已建成;石油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一体化、风光电设备制造业、煤电—建材—综合利用等6条产业链基本建成;煤电化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等5条产业链正在建设当中。通过打造产业链,促进了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了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和废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由此,我省循环经济被提升至社会循环的宏观层面,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相互和谐、共同促进。

我省围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可持续消费,构建节约型政府,循环型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从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到构建静脉产业,从推进可持续消费到建设节约型政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立足我省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0.67% 资金 研报]资源优势,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单向式流程经济模式改造,以节约型农业和农业农村废弃物利用为重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3条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出了4个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循环型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3项,日处理污水能力157.05万吨;在建污水处理项目56项,日处理污水能力43.08万吨。已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77项,日处理垃圾能力8030.6吨;在建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48项,日处理垃圾能力4154吨。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3.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1.63%,医疗垃圾实现全部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三大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以减量化优先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农业、以资源化和再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废弃物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无疑,循环经济的全力推进,对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资源型省份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经验、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