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向“活态传承”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4.17

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向“活态传承”之路

  任 静

  孝义,是郑兴“割股奉母”之处,不仅因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又因是我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被誉为“戏剧之乡”。皮影、木偶、碗碗腔均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孝义的文化三绝。近年来,该市依靠当地群众,发挥专家作用,非遗文化走出“深闺”并大放异彩,尤为重要的是,孝义非遗文化渐渐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该市文广新局局长马明高介绍,非遗保护必须“活水养鱼”。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而“活态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他可以让非遗不仅仅存在于名录档案中,而是回到年轻人中去,存在于民间并不断在创新中传承。

  打破独门观念 培养“非遗”传人

  时而碎步轻移,时而翻转腾挪。4月14日,在位于山西省孝义市新义街道办贾家庄村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两位老艺人正围站在一幅五尺白色幕布后面,排练着传统皮影戏《桃花计》。 而皮影戏台前,一个木偶,在年轻女子两根细长竹竿的操控下,竟然神气活现地拿起毛笔,蘸墨、书写一气呵成,五分钟不到,“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书法作品便完成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令人难以置信。

  6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介绍,孝义木偶属杖头木偶,表演者通过操纵木杖完成动作,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也称“举偶”。经过多年研究及悉心传授,大部分年轻学员操纵木偶技艺高超,不仅可以表演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孝义皮影戏现在有28名传人,都是年轻人。老艺人们随着年龄不断增大,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们到处奔波表演,手艺必须要传授给年轻人。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的第七代传人武海棠介绍,“让皮影戏这门国粹级民间艺术一代代传下去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海棠、侯丕烈、侯建川、武兴等一批老艺人们的悉心传授下,新一代皮影传承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皮影雕刻技术、皮腔唱法、乐队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并能够独立完成演出任务。

  “非遗是珍贵的,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孝义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梁智珠介绍,为了让“非遗”重焕光彩,孝义市建立了“非遗”宣传普及机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小组,建立传承人认定体系,组织申报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11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0人;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与工作环境,为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非遗”走进校园 催生新生力量

  孝义市司马初中开设有泥塑课、木偶制作课、皮影课,并聘请国家级道具师王茂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作为学生泥塑课、皮影课的特聘指导。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技法精湛,其中,郭思琴同学的皮影造型惟妙惟肖,其牛皮雕刻及上色的技法得到特聘老师的高度评价。

  在学生作品陈列柜里,猪八戒的木偶造型雕刻精细,形象传神。指导老师武兴介绍,制作木偶工艺繁杂,可能花一个月的时间,水泡过的红胶泥要完全揉均匀揉透彻,待干燥以后喷水,这样才不会干裂;接着根据需要进行雕刻;再用约3厘米厚的石膏包裹,切开,取出红胶泥模型,将碎纸屑细细敷在石膏里层,使其形成纸坯,再用骨胶粘起来,用铁丝绑好,烘干,去掉石膏,整形,安装嘴巴、眼睛和各种机关;将切开的头盖骨那部分合拢后就基本成型,再用白乳胶和滑石粉等配置的特殊材料进行均匀挂粉,然后抛光表面,上完底色就可上彩妆,安装头饰,最后配上专门定做的服饰就完工了。

  如今,孝义市各个学校形都开设了音乐、制作、欣赏等课程,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专家定期做客指导。通过学校这一“非遗”传承基地,增进了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广泛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形成产业 引导百姓参与

  走进三皇庙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剪纸工艺展示间,几名妇女埋头桌前,手中银剪舞动,红纸翻飞,不一会儿工夫,一幅幅活灵活现、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喜鹊登梅》、《鸳鸯戏水》……令人目不暇接。而在隔壁皮雕室,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正对着桌上半透明的牛皮聚精会神地镂刻、上色。四周橱窗、墙上满是各种皮影成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006年,孝义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孝义皮影却一度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为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郭自强开始大力扶植皮影产业:收纳有志于传承皮影戏的学员,为演职人员及传承人提供食宿,还将珍贵的三皇庙玻璃戏台作为排练舞台,让皮影艺人能安心挖掘整理皮影传承保护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贾家庄村2009年又修建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并成立了皮影雕刻文化产业基地及皮影影视基地,积极组织贾家庄村皮影爱好者学习皮影雕刻艺术,通过整合村里现有资源,将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使皮影文化产业走上了“社会化管理方向、项目化经费投入、团队化自治服务”的道路。

  郭自强介绍,贾家庄依靠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实现了村民就业和经济发展,2010年起财政总收入轻松破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以后该村将继续做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介等工作,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

  如今,孝义的木偶皮影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等剧目登上了国际舞台,据此拍摄的影视作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收集整理完成的《收五毒》《汜水关》《桃花计》《龙凤呈祥》等口述本皮影剧本已达27本;出版了《史话春秋·卜子夏在孝义》、《中国孝义皮影》等非遗专著,其中《中国孝义皮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随着挖掘文化特质,走活态传承的路子,孝义的非遗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中新网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