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淮北市推出学雷锋志愿服务地图 助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4.29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方便全市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广大市民监督、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近日淮北市文明办推出学雷锋志愿服务地图,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淮北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地图。

    该地图以淮北市区行政地图为背景,多方位展示宣传淮北市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情况。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可以查到各自服务区域和责任范围,党员志愿者、广大市民可以查到全市志愿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站等各级志愿服务平台确切位置,为我市党员志愿者“双报到”制度有效落实提供便利,也便于广大群众就近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此外,我市石质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项目、城市特色地标以及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也在地图中一目了然。

市民驻足查看志愿服务地图。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关键在于制度化建设。近年来,淮北市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抓手,赋予志愿服务“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道德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公益化、群众化发展。 
   ——发挥制度引领作用,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淮北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从制度层面入手,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构建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2012年成立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总队长。成立党员志愿服务支队,统筹全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市直部门、各县区分别成立志愿服务支队(大队),市直部门二级机构、镇办和社区分别成立志愿服务队和工作站,构建了市总队、部门县区支队、镇办服务队和社区(村)工作站的四级志愿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185支各级志愿服务队,348个志愿服务工作站,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3100余支,志愿者14万多名。规范招募注册、供需对接制度。制定《淮北市志愿者管理办法》,依托淮北市志愿服务网和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为有意愿、能胜任的社区居民进行志愿者登记注册,目前全市注册社区志愿者9万多名。坚持以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由各社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据标准和条件吸纳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重点向社区延伸。2012年3月率先建立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的“双报到”制度,将参与志愿服务情况作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和道德模范、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评选的前置条件。全市所有在职党员以及超过10%的社区群众注册为为志愿者,5700个基层党组织、10余万名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社区、农村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全市青年志愿者在建市纪念日参加成人宣誓。 

    ——发挥制度规范作用,规范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淮北市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以科学管用的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在淮北的蓬勃发展。完善志愿者培训管理和活动记录制度。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市文明办、各社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培育志愿者骨干,全面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由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根据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为表彰激励提供依据,保护好、发挥好志愿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动作用。完善“淮北好人”评选制度,积极向中央文明办推荐“中国好人”,目前淮北市涌现出李子明、王小勇、姜恒等108名“中国好人”,上榜人数居安徽省第一,全国地级城市第二。利用各级道德讲堂、“勤劳善良”千场报告会等载体,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辐射带动作用,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辉,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培育了把患者当亲人的医生楷模王子干、人民满意的检察官陈方方、邵瑞华流动医疗服务队等一大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在淮北大地掀起了一股“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志愿之风。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惠及广大市民。

    ——发挥制度带动作用,丰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淮北市将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创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指标,用制度带动引导干部群众创新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彰显小城大爱特色。大力开展志愿者送温暖、无偿献血、扶弱助残、扶贫帮困、爱心救助等系列活动,重点做好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使仅有220万人口的淮北市涌现出108位中国好人,打造了“好人之城”的城市品牌。由环卫工人成立的义务应急献血队,队长周凤珍每隔30天主动捐献一次血小板,18年无偿献血量达9万毫升,相当于15个正常人身体血液量,走在全国女子献血量最前列。此外,“燕燕”服务班、爱心集结号、蒲公英助学公益中心等自发组织的草根志愿服务队,都以实际行动提升着“小城大爱”的精神海拔。关爱社会,塑造造文明淮北形象。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同创共建文明城”志愿服务活动,广大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进群众,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走访、一月一帮扶、一月一奉献,密切了干群关系,发挥了模范作用,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百佳案例。各行各业党员志愿者亮身份、树形象、走在前、做表率,积极参加文明交通、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和“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小红帽、绿丝带、雷锋胸章已经成为淮北精神文明建设的靓丽风景线。关爱自然,书写精致淮北画卷。坚持开展“大美淮北、绿色未来”、“关爱自然、绿化家园”、“学雷锋、给城市添绿”志愿者义务植树护绿和“万名党员齐奉献、同心扮靓北大门”、石质山绿化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投身生态环境治理,长年参加义务植树造林、养绿护绿活动,自觉投入公园绿地、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参与“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精美淮北”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创新项目,打造志愿服务“节日”。2013年全国率先建立“周五志愿服务日”制度,开展“周五志愿服务、建设精美城市”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将每周五作为志愿服务的“节日”,建立队伍台帐、项目台帐、活动台帐、典型台帐和包保台帐,与文明创建专项治理活动相结合,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志愿者下社区、进企业、入农户,截至目前已开展文明劝导活动3000余次,清理社区农村、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乱堆乱放9690多处,垃圾8.9万多吨。 

开展“三线三边”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志愿服务在淮北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一系列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活动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督导考评机制。全市志愿者统一服务理念、统一服务标识、统一行为规范,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预约预告、服务承诺、评价考核、活动保障等工作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考评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级文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把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卡作为志愿者考评的重要依据,并与机关干部提拔使用和优秀志愿者评选挂钩,激发了广大干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健全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仅市财政每年就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下派帮扶基层的党员干部,每人提供5万元项目资金,30%用于志愿服务,使活动有充分的资金保障。探索把社会各方面广泛组织动员起来,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生动局面。完善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全市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和志愿者嘉许制度,市文明办、各社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完善志愿服务政策法律保障机制。把志愿服务的要求融入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之中,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行为,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育,联合教育部门,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鼓励在校学生人人参加志愿服务。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鼓励社会资金为志愿者购买必要的保险,保障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无后顾之忧。(李斐斐)

  淮北市组织全市“中国好人”和优秀志愿者免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