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更多年轻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5.07
26岁的壮家姑娘静静坐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匠心神韵”展厅一角,舞动手中一根根金黄色的麦秆,编织着美丽的花篮……4月20日,当面对第三期“非遗天天见”活动主角——德保麦秆编织传承人冯晓玲时,有的参观者和采访者最大的惊叹不是花篮的精美,而是传承人的年轻。
传承人年轻让参观者和采访者惊叹,是因为此前,人们见到的不少传承人,比如,制作绣球的“巧女”黄肖琴、制作民族服饰的“绣娘”谭秀仙、编织花竹帽的“巧匠”谭训美,等等,都是年事已高,给人的印象是传承人普遍老化。而像冯晓玲那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传承人毕竟太少了。
传承人普遍老化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因此,确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
当前和今后,各地要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像冯晓玲那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管是仍然活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已经退出生产、生活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做好宣传工作,让年轻人懂得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激起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并鼓励年轻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或爱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方式是以口传心授为主的。政府应鼓励老艺人多收徒弟多进课堂,认真讲授宝贵经验,并从设计、思路等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授下来,让年轻人学到真正技艺。
有了年轻的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根脉。笔者但愿各地有更多的年轻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