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生态文明开启黔东南发展新篇章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8.04

中国绿色时报8月4日报道(记者  张辉) 2014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日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落下帷幕。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会场,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所传递的生态文明智慧,不仅让中外嘉宾领略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山水风光,而且共享了思想盛宴。黔东南建设生态文明开启新的篇章。
  论坛上,中外嘉宾表达了一个共同观点:“千年原生态,绿色黔东南”是美丽黔东南的真实写照。但是,原生态不是不发展,更不是故步自封和甘于贫穷落后。
  对于黔东南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是一次前途与命运的抉择。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由此可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在黔东南挂职州委常委、副州长的许新桥介绍,黔东南州将立足于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特色发展路径。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山地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现代林业高效经营,以生态为保障,大力发展现代有机生态精品农业,大力开发生态产品,着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形成山地特色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加快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养生度假文化旅游业,推动生态工业和生态城镇的聚集发展。着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崛起之路,努力把黔东南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示范建设期(2013年-2015年),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期(2016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黔东南,全面达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目标,黔东南州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黔东南州地处黔湘桂三省(区)结合部,素有“贵州东大门”之称,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州有林地面积3305.71万亩,占总面积的72%;森林覆盖率6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1.23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1/3。黔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类野生动植物5500多种。中国林科院专家2009年评估,黔东南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为1011.58亿元。
  黔东南少数民族众多,有苗、侗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黔东南州自然、旅游、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一年当中,全州有民族传统节日391个。
  黔东南州辖16个市(县),其中有14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拥有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帮扶机制。2012年,国务院颁布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在黔东南等民族自治地区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将雷山、剑河两县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林业局从1987年起,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领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黔东南州委书记李飞跃说:“国家、各部门的帮扶支援,是我们的强大后盾。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之路,推动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