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株洲马太安:坚守深山46年的赤脚医生

来源:株洲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4.08.04

   砖桥乡位于株洲县南端,境内多山岭丘陵。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有一批半农半医的人在这里的医疗战线耕耘。几十年过去,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坚守着自己的那块“阵地”。    尽管他们没有因此而生活富足,更没有成为暴发户,有的人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但他们对自己的这份事业仍十分钟情,痴爱不悔。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正逐渐淡出医疗市场。马太安,就是砖桥乡里仅剩不多的其中一名“赤脚医生”。
    46年没离开过村子一天    见到马太安时,他刚从田里插秧回来,挽起的裤脚还没有放下,小腿间还粘着没洗净的泥巴。马太安说,他不会网络,昨天让一个朋友去乡里上网办了些事,他给钱朋友不收,自己就跑到朋友的田里去帮忙。马太安生于1952年,如今已62岁,身子还算硬朗,虽刚从田间劳作回来,但气色一点也不差。    马太安是砖桥乡文家村的老村医,在文家村里一干就是46年。在常人看来,一份能坚持46年的工作,其中必有许多难忘的故事。    马太安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如今只有自己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我先后两次到朱亭镇卫校和株洲市一医院(如今的株洲市中心医院)学习,村子里很支持我,不仅给我算工分,还每个月给我10块钱的生活补助。”    如果要感恩还情,当时给予他帮助的人大多已经去世或离开村子去城市居住,马太安的情谊早就还清。但在马太安看来,感情的东西并不能用多少衡量。“如果没有村子里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生活。”马太安说,这份感恩已经转变为了责任和信念。“村子里只有我一个医生,走了就没人了,这是我坚持的原因。”    相对于46年的坚守,马太安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那两次外出学习,马太安从没离开过村子一步。    在宁静偏僻的文家村,马太安并不孤陋寡闻,算是村子里比较有见识的人,他知道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变小,知道高铁和飞机,虽然家人时常劝他放下工作外出旅游,但他从没打算走出村子去远方看看这个世界。    有时候到株洲城区看儿子,他早上去,下午就会回来,从来没有在外面住过一晚。马太安说,“在外面住宿我心里会不安,我害怕村子里有人突然生病了却得不到治疗,那是非常痛苦的事。”    这种痛苦的感受马太安很早就经历过。马太安并不爱好文学,学医的念头却和鲁迅初期学医有着共同之处。在他还只有10来岁时,父亲腿上发病,村子里没有医生,马太安就步行到乡里请了医生,来回就花了一天的时间。医生开完药后,马太安又花了一天时间到乡里买药。虽然当时父亲没有生命危险,后来却落下了关节炎。    如今父亲已经离世,马太安曾经学医为父亲治病的初衷,受益更多的却是村子里的人。    村民信任我,离不开我    马太安的家位于文家村一座小山半山腰处,房子已经修建了20余年,外墙壁在风雨的洗礼下早已褪色,散发出浓浓的乡村老宅味道。    房子门口立着一块“文家村卫生室”的牌子,牌子并没有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其他地方是不允许住房和卫生室一起的,我们这里比较特殊。”马太安说,县卫生部门曾到各个村子里调研情况,了解到文家村和附近几个村子条件比较困难,特意花了1万元把他屋里的两个房间改造成一个卫生室。虽说村子里有了卫生室,但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有时候一整天都没一个病人。    大多时候,马太安都是到病人家里看病。砖桥乡是株洲县比较偏远的乡镇,文家村又是砖桥乡里偏远的山村,几个村子里人不多,但大多都是择山谷而居,户与户间相距很远。    如今,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村里只剩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只要是乡亲打来电话,无论是山高路远,还是刮风下雨,马太安都会背起药箱上门看病。    和记者聊天时,凑巧一个电话打来,马太安就赶紧去了卫生室备药,一身简单的着装骑着摩托车就出发了。马太安说,“我很少会穿上白大褂,村子里不讲究这些,只要把病看好就可以了,何况还要经常下田。”在病人彭连香家里,她告诉记者,马太安都是随叫随到,收费很低,人很好。    村书记老陈说,马太安看病都是开最有效、最便宜的药,治疗一个普通感冒发烧的病都是十来块钱,即便比较严重要打点滴,也只是二三十元。    遇到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时,马太安还会义务把病人送到乡、市里的医院治疗。马太安说,“村子里有些家庭的年轻人都不在,我不送就没人送,病是肯定要治好的。”    虽然是文家村的医务人员,但是马太安还要负责川石村、石双村、西冲村的医疗服务,甚至还要经常跑太湖乡花冲村等几个村落。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马太安都是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中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    按照砖桥乡卫生院的规定,医生出诊要收出诊费20元,于是跨村则收30元,但马太安从来没收取过该费用。他说,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认识他,乡里相邻的收这个就太生疏了。    看病之余,马太安还和老伴种有几亩地和十余亩山林。在株洲市区经营生意的儿子几次想把老人接到市里居住,都被他拒绝了。马太安的儿子说,“我有时看到他那么累,就劝他别干了,来株洲跟我过日子,但他说村民信任他,离不开他。”    我不干了,村里就没地方看病了    2008年冬天,百年难遇的大雪冰灾,住山顶的林场五保户徐张泉老人突发疾病,就给马太安打了个电话。当时山路已经结冰,马太安还是骑着摩托车冒雪出诊,跌跌撞撞骑到山脚后,还要爬两个小时的冰路上山。    为了尽快赶到,马太安不顾危险跑得飞快,当时气温很低,马太安身子却出了汗,终于及时给徐张泉看好了病。    下山时马太安却出事了,由于身子比较疲惫,加上天气恶劣,他在半山腰处摔了一跤,直接摔了十几米远,所幸并无生命危险。“当时我就想,我这身子还可以嘛,还能再干几年。”想到当时的惊险,马太安没有任何后怕,而是爽朗地笑了起来。    即便马太安身子还算硬朗,但也已年过花甲。如今最让马太安烦恼的,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接班的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由于村卫生所没有养老保障,外地学医的人也不愿意来。    当初马太安想过让儿媳妇接他的工作,他的儿媳从事过医疗方面的工作。“但她在株洲的生活还算不错,很难被我说服来到山里行医”。马太安说,村子太偏僻了,当医生也很辛苦。    在村里从医几十年,马太安见证了村子的变化,他的出诊也经历了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骑摩托车的转变。就在去年,村子里终于修建了水泥路,这也让马太安出诊更加方便。    “实在不行,我就只能和村书记再商量其他办法了,”马太安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他时常重复着说,“如果我不干了,那村子里的人就没地方看病了。”    从医46年,和几乎不穿白大褂一样,马太安的病人很少称他为医生,更多的是直呼他的别称“老马”或者“阿安”;甚至记者叫他马医生时,他还有一丝错愕。但无疑,马太安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好医生,他用一辈子给几个山村的人带去了安康。(株洲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