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山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8.08

山西日报讯 (记者 程国媛)盛夏时节,漫步在太原市区的东、西山上,主题公园鳞次栉比,大片绿色扑入眼帘。这两座山过去是煤炭资源开发的集中区域,煤矿采空区、储煤场、小煤窑、小石灰厂、小窝棚遍布,植被损毁严重,生态条件非常恶劣。
  太原东西山生态环境治理是近年来我省矿山生态治理的缩影。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物质支撑。然而,煤炭的过度开采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省有煤炭企业1053家,根据2010年经济普查公报,全省有超过3000家非煤矿山企业。据2010年初步统计,全省累计塌陷、破坏和煤矸石、尾矿等压占土地已达 7.56×105hm2,并以每年5×103hm2的速度递增。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按照“企业编制恢复治理方案,环保进行审批;实行矿区生态环境季报及煤炭企业年审;构筑煤炭企业‘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防线”的政策要求,我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细则,为推进矿山生态环境工作进行了政策具体化。自2010年以来,我省已批复655家煤炭企业编制的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列入到治理项目中的工程有4547项,需动用保证金余额328.8亿元。
  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上,我省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在全国第一家建立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并明确不低于50%的发展基金用于跨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全国第一家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煤炭开采“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三大生态防线;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了实施矿区生态环境季报及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审制度。2010年9月,环保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在我省召开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一系列政策使我省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省环保厅选定中煤平朔集团为矿山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完成了试点任务,建设了支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实施的“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进采空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启动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效益评估,积极推进《山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办法》立法工作。
  项目亮点
  平朔矿区生态恢复:
  平朔矿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煤炭生产企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中被列为“生态修复绿色示范区”。从2012年8月起,矿区进行全方位“环保体检”和“绿色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5项子课题。2013年年底,平朔矿区“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太原城郊森林公园:
  2011年,太原市在西山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地区规划了包括玉泉山公园在内的21个城郊森林公园,截至2013年年底,已经完成绿化6万余亩,栽植乔灌藤草158种、1000余万株。
  中铝山西分公司孝义铝矿:
  亚洲最大的铝矾土露天矿,过去,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废矿渣石随处堆放,给矿山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孝义铝矿探索建设绿色矿山,在排土场进行复垦试验研究,还地于民,被国土资源部确立为第四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群众评说
  生态补偿对矿山生态恢复意义重大
  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调研员闫晓兴:
  我省率先在煤炭行业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破解了我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中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的难题,使企业第一次拥有了政策准许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在明确此项资金企业所有性质基础上,明确可以计入生产成本、税前列支,体现了国家税收政策对我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政策支持。
  西山矿务局职工杨勇:
  面对严峻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实施保证金制度,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按规定确保资金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使我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上一个新台阶。传统的矿产资源“先开发后治理”模式,虽然较快速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但由此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通过对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昔日地面塌陷、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如今已变成满目翠绿的农田、草场和林地。
  晋城市环保局职工崔宏:
  完善煤炭综合补偿机制,我认为,要建立起市场化的机制,真正在生态环境的产权制度上做文章。无论从抓法制制度还是加强管理,对企业来说进行生态修复治理都是被动的。如何吸引企业自己做、主动做,真正让企业认识到自己是生态环境的受益人,这才是制度设立的意义所在。生态修复治理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讲,要在立法上完善,形成与之配套的标准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行业部门之间应该形成规范性文件对生态修复治理制定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