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低碳新风尚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9.22
手拿“碳汇存折”、腰佩计步器、留存单面纸、主动垃圾分类,动动鼠标就知道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新学期,一场科学实验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复旦校园的新流行。
将寝室楼内的垃圾分类回收,所得款项悉数存入公益基金,再从公益基金内拨款供低碳公益站为学生免费用单面纸打印……在复旦大学校园内,一场科学实验式的教育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手拿“碳汇存折”、腰佩计步器、留存单面纸、垃圾分类收集成为了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标配”,打造“零排放寝室”成了一项新鲜且受追捧的活动。
复旦大学从2013年开始推进“零排放”寝室创建活动,2014年建立校园低碳生活科学量表。行之有效的措施辅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低碳节能的宣传落到了实处,并形成了持续推进的动力。
复旦大学南区的学生生活区有一个低碳公益站,它是由学生志愿团队来进行日常管理。低碳公益站在日常开展“低碳回收站”“绿植换换换”“单面纸”回收打印等活动。每个宿舍楼都在日常开展废旧报纸和饮料瓶的回收,一方面,由此让学生逐步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让“低碳”实践参与简单便捷。
寝室楼垃圾分类回收后变卖所得的款项将悉数计入基金。通过这个基金,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践行低碳理念所得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经初步估算,只要回收5000个饮料瓶就可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一年,而他们自己也被此鼓舞。每个月,低碳公益站都能回收单面纸千余张,而拿着单面纸前来打印的同学也络绎不绝。
此外,低碳公益站还依托学校平台制作了个人碳排放计算器,能让同学们简单地动动鼠标就能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碳排放”,从而对低碳生活的方式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走进复旦大学材料系大三学生小张的宿舍,全然没有印象中男生寝室混乱的场景。窗台上放着数十盆绿色植物,各种电器的插头全都拔离插座,整齐地垂挂于地面,废旧电池统一放置,等待被扔入寝室门口的垃圾分类回收桶中。小张和室友上学期参加了园区的“零排放寝室”计划,他们每周记录寝室的用电明细,了解自己每天的“碳足迹”。“比如洗衣服,用洗衣机洗的碳排放是2公斤,手洗的碳排放则减少为0.72公斤;还有,养一盆盆栽将减少2公斤碳排放,回收1公斤纸将节约碳排放0.5公斤……”,小张表示,如今,在自己的“碳汇存折”上写写画画也成为了不少学生的新“功课”,而且,还会很享受“刷成就”的感觉。
如今,第一期参与“零排放”寝室创建的学生只节电一项就比对照组下降了25%。在第二期活动开展时,学校又做了进一步调整,将校园寝室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具体化为“控制变量”,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因人而异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更多学生中推广低碳理念。经过对照实验,参与创建活动的寝室的用电量原本高于对照组,但经过“自我约束”,用电量平均下降了1/3,全部低于对照组的寝室。
复旦大学学工部副部长艾竹老师告诉记者,为推广公益精神,学校还建立了“低碳公益基金”,学生们在寝室楼里将垃圾分类回收后变卖所得的款项悉数计入基金。通过这个基金,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践行低碳理念所得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同学们经过计算,只要回收5000个饮料瓶就可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一年,而他们自己也被此鼓舞。
为了更加全面地打造“低碳生活”,学校还推出了“7天养成一个习惯”的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大家低碳出行、单面纸免费回收打印的习惯。如今,学生还能通过积累的“碳汇”兑换计步器、绿植或是其他环保实践奖品,在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中抵消自己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更让“零排放”的目标不仅依靠“节流”也能通过“开源”来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