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新环保法筑牢地方生态防线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 时间:2014.09.24
9月22日,在2014年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强调,新修订的《环保法》贯彻了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以实施新《环保法》为抓手,加紧制度创新,推动国家绿色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讨会上,新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新环保法明确赋予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等多项统一职能。目前,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环保部门在实行统一监管上存在较大困难。潘岳要求,环保系统要完善统一监管机制,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政府的支持,并试行落实职责的联合机制,为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同时,他还介绍,新环保法明确授权地方立法可以针对按日计罚的适用范围作出补充规定,正在修订的立法法草案将地方立法权扩大到设区的市级城市。对此,潘岳要求,各地环保部门特别是有地方立法权的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加快地方相关环境立法,以保障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
一直以来,统一监管、独立执法,被认为是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举措。
2014年2月,针对中央提出的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中强调,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潘岳介绍,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目前环保部门在实行统一监管上存在较大困难。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政府的支持,并试行落实职责的联合机制,为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据了解,今年9月,环保部正在就《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和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意见征求稿)征求意见,旨在落实环保监管职责,依法追究环境行政责任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有助于环境监管部门在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做到公平公正、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此外,在法制建设方面,地方性的环境立法工作或将快速推进。
潘岳指出,新《环保法》明确授权地方立法可以针对按日计罚的适用范围作出补充规定,正在修订的《立法法》草案将地方立法权扩大到设区的市级城市。各地环保部门特别是有地方立法权的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加快地方相关环境立法,以保障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危机爆发之前,曾有专家提出,无锡已经到了经济发展后、生态环境好转的拐点。因为无锡当时人均GDP已经超过7500美元,而且数据显示,当地的污染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也都有所下降。可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无锡就爆发了太湖蓝藻水危机事件。
4年过去,太湖蓝藻水危机事件依然是当地长鸣的警钟。无锡市常务副市长徐劼说,2007年的供水危机,给太湖流域的官员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过去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无人负责的太湖为代价的,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现在,必须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该发展什么。
水危机事件之后,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出,乡镇企业曾为无锡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如今,太湖已重病缠身,必须实施刮骨疗毒,重新调整发展的坐标。
当时无锡的发展思路是,重点发展轻、绿产业,并划定了化工等10个方面严禁开发的红线。数据显示,无锡用两年的时间关闭了太湖流域内1412家污染较重的企业。无锡当地官员的说法是,剔除重污染行业,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光伏产业让路,让当地的产业结构变轻。
一场水危机使得无锡下决心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在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赵挺看来,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局部地区,已经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可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的相持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
赵挺还认为,尽管江苏GDP已经超过4万亿元,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领跑全国,但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相当一部分地区,面临的难题依然是,既要发展,又要解决环境问题。
沙尘漫天的记忆尚未退去,雾霾围城的景象不断出现。近年来,空气的恶化,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4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稳步渐进但却波澜壮阔的改革,带来了城市乡村的面貌巨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道路越来越宽广,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却同时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曾经熟悉的故乡,幼时记忆里清澈见底、可以自由游泳的小河,早已变得浑浊不堪,污水横流。曾经清新无比的空气,也因工业污染变得艰于呼吸。
原本生机勃勃的绿色故乡为何变成灰蒙蒙的陌生地方。曾几何时,为了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有的地方领导甚至喊出了招商引资是功臣,破坏招商是罪人。这些口号极端、鲜明,道出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急迫心情。
于是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引资金、上项目为代表的快速发展模式,让很多地方官员患上了项目饥渴症。大干快上,来者不拒,哪怕是钢铁、造纸、煤电等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的项目也是一哄而上。在一些官员的意识里,贫穷、落后、发展缓慢是长,不改变这种面貌愧对父老乡亲,愧对这一方热土。而牺牲环境毕竟是短痛。
以发展经济的名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企业发生污染现象,最终导致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地方环保干部被追究环境监管失职罪,起到了震慑作用。虽然,放任生态污染并干预执法的做法有所收敛,但对于很多地方官员来说,重视经济发展、漠视环境污染的治理思路并未改变。最高检此次敲响的警钟,为谁而鸣?
因此,众多专家建议,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治理两者的关系,需根据当前经济改革方向以及运行态势,特别是要契合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需要改变过去唯GDP论的考核方式,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整个考核体系,设置一定权重,根据地区实际进行区别对待,尤其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加大考核力度,并对上述地区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供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提高环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环境评估、检查、监管上能够客观、公正、独立的开展工作,敢于对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说不,对外部干扰能够产生免疫力。
地方政府是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企业环保条件的考核,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非法排污的企业应坚决取缔。同时,重视群众诉求,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真正拥有发言权。
经济的发展难离环境的支持。目前,环境污染的掣肘已然出现,要让失衡的天平恢复平衡,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努力。
日前,马钢(合肥)公司连续镀锌线项目开工,让这家传统产业老国企走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2013年底,马钢(合肥)公司因环保问题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后,决定加快转型发展。据了解,马钢(合肥)公司已经选定了6个相对成熟的转型发展项目。
首先是9月20日开工的连续镀锌线项目,这是合肥公司实施转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核心项目之一。据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新建1条热镀锌-镀铝硅生产线、1条半自动化包装线及其公辅配套设施。产品主要定位在高档家电用镀锌板、汽车用高强镀铝硅钢板,设计规模为32万吨/年。预计项目2016年8月份全面建成投产。
另外,城市矿产、住宅产业化、钢材仓储交易、多式联运等其他转型项目也在推进,一旦条件成熟,都将陆续开工建设。城市矿产项目方面,马钢拟在肥东循环经济园区新建此项目,前期进行汽车、家电拆解和废钢等城市矿产的分类回收,后期还将开展再制造。
省内一位环保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行业里的大批老国企,曾为促进行业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马钢(合肥)公司是其中之一。但随着环保紧箍咒的越念越紧,这些企业实现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讨会上,新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新环保法明确赋予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等多项统一职能。目前,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环保部门在实行统一监管上存在较大困难。潘岳要求,环保系统要完善统一监管机制,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政府的支持,并试行落实职责的联合机制,为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同时,他还介绍,新环保法明确授权地方立法可以针对按日计罚的适用范围作出补充规定,正在修订的立法法草案将地方立法权扩大到设区的市级城市。对此,潘岳要求,各地环保部门特别是有地方立法权的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加快地方相关环境立法,以保障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
一直以来,统一监管、独立执法,被认为是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举措。
2014年2月,针对中央提出的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中强调,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潘岳介绍,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目前环保部门在实行统一监管上存在较大困难。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政府的支持,并试行落实职责的联合机制,为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据了解,今年9月,环保部正在就《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和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意见征求稿)征求意见,旨在落实环保监管职责,依法追究环境行政责任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有助于环境监管部门在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做到公平公正、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此外,在法制建设方面,地方性的环境立法工作或将快速推进。
潘岳指出,新《环保法》明确授权地方立法可以针对按日计罚的适用范围作出补充规定,正在修订的《立法法》草案将地方立法权扩大到设区的市级城市。各地环保部门特别是有地方立法权的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加快地方相关环境立法,以保障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危机爆发之前,曾有专家提出,无锡已经到了经济发展后、生态环境好转的拐点。因为无锡当时人均GDP已经超过7500美元,而且数据显示,当地的污染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也都有所下降。可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无锡就爆发了太湖蓝藻水危机事件。
4年过去,太湖蓝藻水危机事件依然是当地长鸣的警钟。无锡市常务副市长徐劼说,2007年的供水危机,给太湖流域的官员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过去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无人负责的太湖为代价的,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现在,必须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该发展什么。
水危机事件之后,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出,乡镇企业曾为无锡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如今,太湖已重病缠身,必须实施刮骨疗毒,重新调整发展的坐标。
当时无锡的发展思路是,重点发展轻、绿产业,并划定了化工等10个方面严禁开发的红线。数据显示,无锡用两年的时间关闭了太湖流域内1412家污染较重的企业。无锡当地官员的说法是,剔除重污染行业,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光伏产业让路,让当地的产业结构变轻。
一场水危机使得无锡下决心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在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赵挺看来,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局部地区,已经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可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的相持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
赵挺还认为,尽管江苏GDP已经超过4万亿元,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领跑全国,但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相当一部分地区,面临的难题依然是,既要发展,又要解决环境问题。
沙尘漫天的记忆尚未退去,雾霾围城的景象不断出现。近年来,空气的恶化,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4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稳步渐进但却波澜壮阔的改革,带来了城市乡村的面貌巨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道路越来越宽广,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却同时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曾经熟悉的故乡,幼时记忆里清澈见底、可以自由游泳的小河,早已变得浑浊不堪,污水横流。曾经清新无比的空气,也因工业污染变得艰于呼吸。
原本生机勃勃的绿色故乡为何变成灰蒙蒙的陌生地方。曾几何时,为了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有的地方领导甚至喊出了招商引资是功臣,破坏招商是罪人。这些口号极端、鲜明,道出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急迫心情。
于是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引资金、上项目为代表的快速发展模式,让很多地方官员患上了项目饥渴症。大干快上,来者不拒,哪怕是钢铁、造纸、煤电等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的项目也是一哄而上。在一些官员的意识里,贫穷、落后、发展缓慢是长,不改变这种面貌愧对父老乡亲,愧对这一方热土。而牺牲环境毕竟是短痛。
以发展经济的名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企业发生污染现象,最终导致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地方环保干部被追究环境监管失职罪,起到了震慑作用。虽然,放任生态污染并干预执法的做法有所收敛,但对于很多地方官员来说,重视经济发展、漠视环境污染的治理思路并未改变。最高检此次敲响的警钟,为谁而鸣?
因此,众多专家建议,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治理两者的关系,需根据当前经济改革方向以及运行态势,特别是要契合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需要改变过去唯GDP论的考核方式,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整个考核体系,设置一定权重,根据地区实际进行区别对待,尤其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加大考核力度,并对上述地区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供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提高环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环境评估、检查、监管上能够客观、公正、独立的开展工作,敢于对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说不,对外部干扰能够产生免疫力。
地方政府是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企业环保条件的考核,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非法排污的企业应坚决取缔。同时,重视群众诉求,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真正拥有发言权。
经济的发展难离环境的支持。目前,环境污染的掣肘已然出现,要让失衡的天平恢复平衡,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努力。
日前,马钢(合肥)公司连续镀锌线项目开工,让这家传统产业老国企走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2013年底,马钢(合肥)公司因环保问题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后,决定加快转型发展。据了解,马钢(合肥)公司已经选定了6个相对成熟的转型发展项目。
首先是9月20日开工的连续镀锌线项目,这是合肥公司实施转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核心项目之一。据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新建1条热镀锌-镀铝硅生产线、1条半自动化包装线及其公辅配套设施。产品主要定位在高档家电用镀锌板、汽车用高强镀铝硅钢板,设计规模为32万吨/年。预计项目2016年8月份全面建成投产。
另外,城市矿产、住宅产业化、钢材仓储交易、多式联运等其他转型项目也在推进,一旦条件成熟,都将陆续开工建设。城市矿产项目方面,马钢拟在肥东循环经济园区新建此项目,前期进行汽车、家电拆解和废钢等城市矿产的分类回收,后期还将开展再制造。
省内一位环保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行业里的大批老国企,曾为促进行业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马钢(合肥)公司是其中之一。但随着环保紧箍咒的越念越紧,这些企业实现转型发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