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兰州) 作者: 时间:2014.10.17

     2014年7月20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双联”和红色教育活动,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甘南迭部县这片红色热土,一起追寻着红色足迹,感受了文化熏陶,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心灵接受着洗礼,从震撼到坦然,从领悟到升华,一路参观下来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们一路从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到腊子口战役纪念馆,从茨日那毛泽东故居到俄界会议旧址,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经迭部时留下的伟大长征精神和光辉红色文化。
    绿色似乎是山城迭部永恒的主题,郁郁葱葱的松林构筑起层峦叠嶂, 而红色则是迭部不变的旋律。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正好经过了这里,使其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又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数万名将士曾途经这里,在此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俄界政治局扩大会议”,并举行了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的战役,实现了北上,腊子口也从此彪炳中国革命史册;开明土司撤走武装,又开仓献粮,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丽凯歌。
    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之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沿若尔盖巴西,班佑继续北上。蒋介石急调军阀进行围追堵截,并命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部在腊子口、岷州一带阻击,妄图把人困马乏的红军消灭在此。9月10日,毛泽东率8000余红军壮士孤军北上,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不打下天险腊子口,我军在政治、军事上将十分被动”。因此,俄界会议的另一议题,就是组织开展攻打天险腊子口的战役。尽管红军的济养此时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但仍十分困难。在毛泽东的斡旋下,开明土司秘密撤走了把守岷、迭山间土司所辖险峡关口的武装,并为红军架桥修路,又打开了该地一座储藏四十万斤粮食的粮仓,支持了红军。
    在旺藏一个叫茨日那的村庄,毛泽东下达了“以三天行程拿下腊子口”的命令。从茨日那到腊子口有几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不论走哪一条不是过“悬空栈道”,便是过险桥,爬山涉水,穿原始森林,异常艰辛。在一个红军叫石门关(现叫九龙峡)的地方,红军的大队人马从下午到深夜才过完。
    腊子口两边的山脊高约500米,陡峭的山势再加上生长其间的茂密的树林,连善于走山路的岩羊也难以行走。敌人在长30米,宽8米的口子内一座木桥边修筑了碉堡,很难接近口子,再不说入口了。一次又一次,红军的七、八次进攻都未能成功。“要智取,不能强攻”。最后,一名叫云贵川的战士带领十几名红军从右侧的山脊上爬上去,另外两个连的兵力从左侧一条不起眼的山沟里向腊子口纵深山脊迂回成功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腊子口被智勇双全的红军攻克,成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
    70年过去了,来到昔日的天险,只见一条宽广的柏油公路穿天险而过,在崎岖的山崖下向距腊子口十几里海拔3000多米的铁尺梁延伸。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大理石面琉璃瓦顶的纪念碑,耸立在腊子口河旁,掩映在青山峡谷中。纪念碑仿佛又把历史拉到了眼前,那满山的松柏酷似当年的红军,挺拔健硕;那腊子口临时指挥部和鲁大昌的防御碉堡,又让我感受到了枪林弹雨的呼啸;望着窄窄的山口高高的悬崖,我似乎又亲眼目睹了百丈悬崖作云梯的胜景。在这里我缅怀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情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职位高低,我们都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为祖国富强而奉献,时刻听从党的指挥,用行动为党旗增辉。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作为一名党员,报效国家是我们的最高追求,而奉献事业,同样是报国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