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戏曲传承首先是传统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14.10.23

     莆仙戏、梨园戏等具有代表性的福建戏曲五大剧种以及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名录”的泉州提线木偶等7台福建优秀地方戏剧目于国庆前在国家大剧院、中央党校和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相继上演。无论是精彩的表演还是嗲嗲的闽南方言,都让人拍手称快,大呼过瘾。
    日前,作为“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的组成部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福建地方戏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为福建地方戏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共同探讨福建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版图上的高地
    现如今,地方戏京昆化、戏曲话剧化、戏不够舞来凑等问题大量充斥于地方戏中,戏曲丧失了它本来的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取而代之的是摒弃传统与盲目创新,很多地方戏逐渐走向消亡。而在众多变了调的地方戏中,福建的地方戏却独树一帜,在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看来,福建地方戏在中国戏曲版图上位居高地,全国戏曲看福建,一点也没有错。
    福建地方剧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保存一批宋元南戏、明清诸腔以及近现代新兴剧种,它们发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福建省现存23个剧种,其中18个本土剧种、5个外来剧种,另外还有5类木偶戏,共有1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福建作为戏剧大省,既拥有京剧、越剧、歌剧、舞剧、话剧等全国性的剧种,更拥有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芗剧)、木偶戏等一批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说,地方戏是福建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大量保留着宋元南戏的遗痕,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南戏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赢在了弯道上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指出,近60年以来,戏曲给了人们一个很大的困惑——传统戏的高度似乎很难逾越。而福建的戏曲,无论是在传统戏改编上,还是当代戏曲创作上都十分出色,和传统戏相比也毫不逊色。为什么别的省份没有做到而福建做到了?傅谨认为,原因是福建并不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是在弯道上没输。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西方思想大量涌入国内,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戏曲的魅力,认为借鉴国外先进思想和走出去恰逢其时,文化不自信开始肆意蔓延,戏曲也深深被伤害,很多地方戏都在这时失去了方向,没有了正确的导向,没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于是无形中给自己改了名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了。而此时,福建却在坚守,坚守着传统戏曲的阵地。20多年过去了,福建戏曲在充满了传统戏曲魅力价值的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表演艺术手法,文化自信使得福建赢了。
    福建尊重传统,重视对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的保护,其中包括语言、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傅谨表示,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地方戏的特殊魅力也就不能充分展现,所以说方言是地方戏的命脉,一个剧种不能让本地人喜欢又怎么能让世界喜欢?福建有六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都有其代表性剧种。保护地方民俗、民风、语言、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地域文化特质,才能保持民众生活和文化心态的多样化。除此之外,福建还重视对地方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对地方剧种的保护。近年来,福建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推进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地方戏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保留了原生性的文化土壤。
    戏曲艺术如何传承是大问题
    在大多数人看来,福建戏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剧本创作、舞台演出、理论评论方面有以郑怀兴、曾静萍、王评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然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代所长贾志刚则表示,福建地方戏的传承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仍然面临着困境。不仅是福建,甚至全国的地方戏在传承上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贾志刚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视传承,从原始社会的“乐教”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传承了五千多年,传统戏曲艺术如果从唐代的教坊与梨园算起,至少传承了1300多年。这1300多年的传承中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从唐代至清末,戏曲的传统教育达到最高峰,齐如山归纳为4种传承方式,即戏班、科班、票房、堂子。根据周志辅《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记述的215位名伶的出身来看,堂子出身共139人,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第二次演变自民国开始至今可称之为新型或新式教育,以1912年易俗社成立为标志。而中国第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则是1919年9月成立的南通伶工学校。令人不解的是传统戏曲艺术在1300年的发展中,传承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第一次演变的4种传承方式还是1912年以后的新型教育,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众多名角,剧目层出不穷,技艺高超精湛。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戏曲艺术传承为什么难以为继?“真正的原因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出现断裂,导致当今失去了传统文化巨大支撑力的戏曲传承举步维艰。我们之前对戏曲传承有一个误区,似乎戏曲传承只是技艺、技术、技巧的继承,现在看来单纯技艺、技术、技巧的传承与我们的期待十分遥远。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传统美德、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判断等,这才是传承的主脉。换句话说,戏曲艺术的传承绝非只是形式上继承,其中必须要包含传统文化深厚的内容积淀,没有这样的内容积淀,技术外壳的传承很可能是徒劳无功的。”贾志刚说。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