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综述:君子之风拂全城
来源:威海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4.12.01
君子之风,美德威海。
近年来,威海市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明塑城,以精神塑魂,以道德塑人,不断传递正能量,大力弘扬真善美,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得到提高,转化为精神力量,推进文明新风尚建设。
这里有一批数十年如一日热爱公益、热衷慈善的道德模范;有无数关键时刻、坚守道义的凡人善举;有各类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志愿团体;有众多诚实作人、守信经营的企业和个人……
身边好人 引领君子之风
威海大地,人杰地灵,是一处充满爱心的热土。
11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10月份“中国好人榜”名单,荣成市民张茹文成功入选。一位普通的荣成大嫂因何能获此殊荣?
时间回到今年1月13日,网友@石岛有山有海发布一条“寻找远方的兄弟”长微博,讲述张茹文寻找潍坊籍船员高发文前来领取6000元工资的故事,引起媒体的关注。1月25日,高发文来到石岛,从张茹文手中接下6000元工钱。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因一句承诺,65岁的张茹文七年间苦苦寻找,就为把钱还给高发文。也正因为这样,张茹文当选“中国好人”。
在乳山市夏村镇,有一位86岁的老党员邵本道,他一生勤俭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把30.5万元积蓄捐给村委会。9月30日,邵本道被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
一个典型就是一本书,看得见,摸得着;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树榜样、指方向。为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影响、感染、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人潮中来,我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巡讲、巡演活动,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激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设“凡人善举”“身边好人”等专题专栏,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正能量广泛颂扬。以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文艺作品、制作发布公益广告,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崇尚、争当、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当好人,得好报。我市积极畅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选机制,用制度规范好人推选过程,引导更多的人做好事、当好人。通过建立健全的好人评选机制,在市级,每月在威海文明网上推选出“威海好人”,在《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广播、电视上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在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每月也要推选出身边好人,并采取“鲜花送好人”等方式,礼遇身边好人。每年,市里都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免费查体、走访慰问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等活动,形成了让好人受尊重、得好报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 传递人间至爱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均头戴红帽子,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做着平凡而温暖的小事。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11月3日,是盲人兄弟王宇和王慧文来威海之后最开心的一天。这一天,他们在长城爱心大本营的帮助下,终于圆了到果园摸一摸苹果和看一场电影的心愿。
2008年,刘长城发起成立长城爱心大本营,就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脚踏实地的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职工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流,让志愿者亲历亲为,享受志愿服务的过程。5年来,长城爱心大本营共捐助爱心款423万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29项,救助贫困家庭396户,植树34000棵,参加人数21600多人。
每到星期五,志愿者张军都会到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办去接单大叔,然后一起到威海浴池做水疗,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张军像我的亲儿子一样”,70多岁的单大叔说起张军,留下感激的泪水。
单大叔身体不好,腿脚不便,每周五要去威海浴池做水疗。可是老伴儿半身不遂,女儿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志愿者张军知道后,果断地担负起接送单大叔的义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刘长城、张军只是志愿服务在威海蓬勃发展的代表之一。回首过往,威海的志愿服务由小到大,如今全市已有23万名注册志愿者,他们正用自己的志愿精神,改变着威海人的生活,提升着城市文明,让威海这座人居城市更温暖、更有内涵和品位。
好出租车司机姚洪波,车开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如今他又到农村领头创办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精神带进了荣成市前荫子中心社区。在这里,姚洪波组织社区内的医生、理发师等30多名骨干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开展便民服务、环境保护、敬老爱老等服务,带动周边10个农村社区兴起志愿服务活动热潮。
威海仁德文化养老义工群,通过义工群的QQ平台,将近千名爱心人士组织起来,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每个星期三和双休日,志愿者们来到凤林老年公寓等几处市区养老院,为老年人包饺子、陪老年人聊天,用行动感染和帮助老年人。
爱心需要传递,爱心更需要保护。我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今年,我市先后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管理制度,建立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完成了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广大志愿者第一次有了志愿服务身份证。发布社区志愿服务方案,引导广大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如今,市区3万多名志愿者,与5232名社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结成帮扶关系,长期上门入户,定向开展帮扶活动。
在机制的引领下,目前,我市涌现出长城爱心大本营、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环翠楼义工协会、文登爱心联盟、乳山公益QQ群、威海红十字蓝天志愿救援队等一批志愿者服务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则自觉加入到单位或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中,不断充实壮大着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1200余家。
诚信建设 铸就城市根基
诚信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推动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和核心竞争力。擦亮诚信品牌,打造“诚信威海”,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威海凝心聚力、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今年7月,经区某企业接了一笔大订单,可是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却愁上心头。原来,企业需要一笔至少200万元的周转资金。
王先生向经区一家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可是根据其财产资料,银行贷款额度只有150万元。
看到王先生一筹莫展,银行信贷员员善意的提醒王先生,如果能提供企业信誉良好以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材料,就可适当地提高贷款额度。
王先生的企业信誉一向良好,特别是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从未有过不良记录。想到此,王先生立即将诚信纳税相关证明材料递交到银行,由此,银行为其追加贷款50万元,企业200万元贷款全部到账。
“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失利”。这样,才能让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加强自律、抵制失信行为,真正做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企业。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市以诚信制度化助推“诚信威海”建设。今年,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建立起“红黑榜”发布制度,将诚信榜样企业列入红名单,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公诸于众,并共享网络,市民可实时查询。
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关于嘉许诚信、惩戒失信的办法,以法院、公安、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信用记录为依据,对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予以惩戒,对守信主体进行表彰。此外,结合开展“诚信威海·榜样企业”“质量第一、做诚信产品”“履约守信、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主题创建活动,让广大职工在参与中提高诚信意识,融化到生产行为中,转化为高品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
诚信“之风”,不仅吹进企业,还在整个社会层面激起涟漪。威海建立诚信档案,202万市民有了“经济身份证”;荣成市率先尝试,为每名社会成员建立“诚信身份证”;乳山创新实施了由金融、社保、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参与的“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把内在修养与外在自律结合,让诚信蔚然成风。
诚信的沃土滋养诚信的种子。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一批拾金不昧、诚实友善的道德模范:保洁员戚道昌下班捡废品时捡到9.5万元现金,家境贫寒的他不为所动,立即报警寻找失主;环卫工人郑岐叶在垃圾桶内捡到装有6万元现金的包裹,第一时间交到派出所;水果摊主刘长青拾获10万元现金,在民警的协助下将现金如数归还失主。
道德无言,诚信有形,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展现巨大力量。
文化惠民 浸润百姓心灵
文化是最神奇的文明催化剂。抓好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打好文化惠民这张牌。
“在家尽孝心,出门讲诚信,心胸坦荡走四方,路平风也顺……”11月13日,在经区皇冠街道办馨安社区的舞蹈排练室内,十几位社区居民正随着《三德歌》的节奏轻轻起舞,整个屋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是馨安社区艺术团活动的一个场景。虽然全团10多个业余演员均年过半百,但欢快的舞蹈让她们散发出年轻的气息。
在我市,像这样的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每个街道都有10多支。闲时自娱自乐、愉悦身心,为市民做街头演唱,逢周末和节日则参加区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而更多的定期进行排演活动的群众艺术团队,如邹树君合唱团、威海老年合唱团等,则成为广大群众展现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充实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举办“幸福威海”广场文化活动、环翠区“5·23”歌咏会、经区“皇冠之夏”广场文艺演出……让全市群众充分享受文化盛宴。环翠区被中国音协授予全国惟一“歌咏之乡”的称号。
在大力发展城区文化的同时,我市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培育发展庄户剧团210余个、文化中心户2400余家,形成了“村村有歌声,镇镇有演出”的良好局面。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动了文化创作的空前繁荣。全市有52部作品荣获省级以上“精品工程奖”,其中电视连续剧《风帆》等3部作品获“飞天奖”“金鹰奖”,歌曲《中国娃》《常回家看看》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结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与毅力。威海将继续昂首阔步,筑牢我市“精神高地”的文明基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加富足、和谐、美好的文明生活。(记者 黄娜)
近年来,威海市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明塑城,以精神塑魂,以道德塑人,不断传递正能量,大力弘扬真善美,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得到提高,转化为精神力量,推进文明新风尚建设。
这里有一批数十年如一日热爱公益、热衷慈善的道德模范;有无数关键时刻、坚守道义的凡人善举;有各类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志愿团体;有众多诚实作人、守信经营的企业和个人……
身边好人 引领君子之风
威海大地,人杰地灵,是一处充满爱心的热土。
11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10月份“中国好人榜”名单,荣成市民张茹文成功入选。一位普通的荣成大嫂因何能获此殊荣?
时间回到今年1月13日,网友@石岛有山有海发布一条“寻找远方的兄弟”长微博,讲述张茹文寻找潍坊籍船员高发文前来领取6000元工资的故事,引起媒体的关注。1月25日,高发文来到石岛,从张茹文手中接下6000元工钱。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因一句承诺,65岁的张茹文七年间苦苦寻找,就为把钱还给高发文。也正因为这样,张茹文当选“中国好人”。
在乳山市夏村镇,有一位86岁的老党员邵本道,他一生勤俭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把30.5万元积蓄捐给村委会。9月30日,邵本道被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
一个典型就是一本书,看得见,摸得着;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树榜样、指方向。为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影响、感染、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人潮中来,我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巡讲、巡演活动,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激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设“凡人善举”“身边好人”等专题专栏,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正能量广泛颂扬。以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文艺作品、制作发布公益广告,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崇尚、争当、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当好人,得好报。我市积极畅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选机制,用制度规范好人推选过程,引导更多的人做好事、当好人。通过建立健全的好人评选机制,在市级,每月在威海文明网上推选出“威海好人”,在《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广播、电视上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在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每月也要推选出身边好人,并采取“鲜花送好人”等方式,礼遇身边好人。每年,市里都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免费查体、走访慰问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等活动,形成了让好人受尊重、得好报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 传递人间至爱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均头戴红帽子,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做着平凡而温暖的小事。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11月3日,是盲人兄弟王宇和王慧文来威海之后最开心的一天。这一天,他们在长城爱心大本营的帮助下,终于圆了到果园摸一摸苹果和看一场电影的心愿。
2008年,刘长城发起成立长城爱心大本营,就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脚踏实地的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职工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流,让志愿者亲历亲为,享受志愿服务的过程。5年来,长城爱心大本营共捐助爱心款423万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29项,救助贫困家庭396户,植树34000棵,参加人数21600多人。
每到星期五,志愿者张军都会到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办去接单大叔,然后一起到威海浴池做水疗,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张军像我的亲儿子一样”,70多岁的单大叔说起张军,留下感激的泪水。
单大叔身体不好,腿脚不便,每周五要去威海浴池做水疗。可是老伴儿半身不遂,女儿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志愿者张军知道后,果断地担负起接送单大叔的义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刘长城、张军只是志愿服务在威海蓬勃发展的代表之一。回首过往,威海的志愿服务由小到大,如今全市已有23万名注册志愿者,他们正用自己的志愿精神,改变着威海人的生活,提升着城市文明,让威海这座人居城市更温暖、更有内涵和品位。
好出租车司机姚洪波,车开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如今他又到农村领头创办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精神带进了荣成市前荫子中心社区。在这里,姚洪波组织社区内的医生、理发师等30多名骨干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开展便民服务、环境保护、敬老爱老等服务,带动周边10个农村社区兴起志愿服务活动热潮。
威海仁德文化养老义工群,通过义工群的QQ平台,将近千名爱心人士组织起来,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每个星期三和双休日,志愿者们来到凤林老年公寓等几处市区养老院,为老年人包饺子、陪老年人聊天,用行动感染和帮助老年人。
爱心需要传递,爱心更需要保护。我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今年,我市先后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管理制度,建立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完成了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广大志愿者第一次有了志愿服务身份证。发布社区志愿服务方案,引导广大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如今,市区3万多名志愿者,与5232名社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结成帮扶关系,长期上门入户,定向开展帮扶活动。
在机制的引领下,目前,我市涌现出长城爱心大本营、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环翠楼义工协会、文登爱心联盟、乳山公益QQ群、威海红十字蓝天志愿救援队等一批志愿者服务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则自觉加入到单位或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中,不断充实壮大着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1200余家。
诚信建设 铸就城市根基
诚信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推动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和核心竞争力。擦亮诚信品牌,打造“诚信威海”,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威海凝心聚力、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今年7月,经区某企业接了一笔大订单,可是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却愁上心头。原来,企业需要一笔至少200万元的周转资金。
王先生向经区一家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可是根据其财产资料,银行贷款额度只有150万元。
看到王先生一筹莫展,银行信贷员员善意的提醒王先生,如果能提供企业信誉良好以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材料,就可适当地提高贷款额度。
王先生的企业信誉一向良好,特别是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从未有过不良记录。想到此,王先生立即将诚信纳税相关证明材料递交到银行,由此,银行为其追加贷款50万元,企业200万元贷款全部到账。
“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失利”。这样,才能让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加强自律、抵制失信行为,真正做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企业。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市以诚信制度化助推“诚信威海”建设。今年,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建立起“红黑榜”发布制度,将诚信榜样企业列入红名单,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公诸于众,并共享网络,市民可实时查询。
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关于嘉许诚信、惩戒失信的办法,以法院、公安、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信用记录为依据,对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予以惩戒,对守信主体进行表彰。此外,结合开展“诚信威海·榜样企业”“质量第一、做诚信产品”“履约守信、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主题创建活动,让广大职工在参与中提高诚信意识,融化到生产行为中,转化为高品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
诚信“之风”,不仅吹进企业,还在整个社会层面激起涟漪。威海建立诚信档案,202万市民有了“经济身份证”;荣成市率先尝试,为每名社会成员建立“诚信身份证”;乳山创新实施了由金融、社保、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参与的“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把内在修养与外在自律结合,让诚信蔚然成风。
诚信的沃土滋养诚信的种子。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一批拾金不昧、诚实友善的道德模范:保洁员戚道昌下班捡废品时捡到9.5万元现金,家境贫寒的他不为所动,立即报警寻找失主;环卫工人郑岐叶在垃圾桶内捡到装有6万元现金的包裹,第一时间交到派出所;水果摊主刘长青拾获10万元现金,在民警的协助下将现金如数归还失主。
道德无言,诚信有形,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展现巨大力量。
文化惠民 浸润百姓心灵
文化是最神奇的文明催化剂。抓好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打好文化惠民这张牌。
“在家尽孝心,出门讲诚信,心胸坦荡走四方,路平风也顺……”11月13日,在经区皇冠街道办馨安社区的舞蹈排练室内,十几位社区居民正随着《三德歌》的节奏轻轻起舞,整个屋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是馨安社区艺术团活动的一个场景。虽然全团10多个业余演员均年过半百,但欢快的舞蹈让她们散发出年轻的气息。
在我市,像这样的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每个街道都有10多支。闲时自娱自乐、愉悦身心,为市民做街头演唱,逢周末和节日则参加区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而更多的定期进行排演活动的群众艺术团队,如邹树君合唱团、威海老年合唱团等,则成为广大群众展现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充实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举办“幸福威海”广场文化活动、环翠区“5·23”歌咏会、经区“皇冠之夏”广场文艺演出……让全市群众充分享受文化盛宴。环翠区被中国音协授予全国惟一“歌咏之乡”的称号。
在大力发展城区文化的同时,我市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培育发展庄户剧团210余个、文化中心户2400余家,形成了“村村有歌声,镇镇有演出”的良好局面。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动了文化创作的空前繁荣。全市有52部作品荣获省级以上“精品工程奖”,其中电视连续剧《风帆》等3部作品获“飞天奖”“金鹰奖”,歌曲《中国娃》《常回家看看》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结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与毅力。威海将继续昂首阔步,筑牢我市“精神高地”的文明基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加富足、和谐、美好的文明生活。(记者 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