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共建共享美丽金华
来源:浙江经济=网 作者: 时间:2014.12.08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我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活动逐步增多,并通过“组织、载体、机制”的三方面创新,凝聚了公众参与力量,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丰富了公众参与形式,开启了我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金华”助力、护航。
创新组织 凝聚公众参与力量
目前,我市已拥有环境保护科学产业联合会、金华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永康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和义乌市碧水蓝天环保俱乐部等民间环保组织20多个,环保志愿者达1万多人。通过“自己搞活动、协助做服务、配合出行动”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和凝聚全社会环保民间组织力量,我市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金华实际,创新组织形式,整合现有的环保民间团体,广泛吸收了一大批社会影响力大、组织活动能力强、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退休干部、大学生等人员,组建了金华市环保联合会,拉起了市民环保检查团、环保专家服务团、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和环境维权法律服务中心等多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了《金华市环保联合会章程》、《金华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金华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等配套保障制度,凝聚了公众参与力量,搭建了“大环保、大联合”的生态环保体系,发动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美丽金华”建设的队伍中来。
创新载体 丰富公众参与形式
为丰富公众参与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自觉性,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六大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众参与环保宣传活动。依托“一网(门户网站)、二台(电视台、电台)、三报(日报、晚报、环境报)、四媒(微博、微信、短信、卡片)”和“五水共治”、“气尘合治”行动专栏、专版等平台,通过每天金华电视台“五水共治”公益短片、金华市环保局官方微博、金华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每周金华电台《环保之窗》,以及每月《金华日报》“环保特刊”、移动公司宣传短信、环保知识宣传卡片等形式,立体式地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环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共编发了10期的《金华日报》“环保特刊”、11期环保宣传短信、12期环保知识宣传卡片,排播了45期金华电台《环保之窗》,发放宣传资料1.5万多份;在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金华电视台、金华电台、中国新闻网、金华新闻网等主流传统媒体和网站报道500多篇,在各县(市、区)报纸、电视、电台等当地媒体上宣传600余篇。
公众参与环保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六.五”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环保开放日、“环境容量与转型升级”专题论坛暨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对接,以及环保志愿者进广场、进街道、进学校和清理婺江、打扫公园等活动,依托环境新闻发布会、环保专题图片展、“小鱼治水———清源洁水行动”等形式,在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环境宣教活动同时,放养了食藻鱼近5000尾,洽谈了全国32家环保行业单位,签约产业资金1000多万元,不仅让百姓走进环保、了解环保、感受环保,而且还助推了金华环保产业发展。
公众参与环保创建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村镇”等系列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公众重视生态环保,有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国家级绿色学校6所,省级绿色学校126所,市级绿色学校310所;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63个,市级绿色社区86个;国家级绿色家庭2户,省级绿色家庭180户,市级绿色家庭977户;省级绿色医院18家,省级绿色企业88家,省级绿色饭店24家;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个。
公众参与环保培训活动。组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执法和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环保监管对象,以及民间团体、环保志愿者等社会公众,通过专题研修班、系列研讨班、生态文明讲坛、环保培训会、教育学习课等形式进行了生态环保相关培训,提高公众环境素质。今年,全市已开展生态环保相关培训30多次,参加培训近万人。
公众参与环保监管活动。举办听证会让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担任环保监督员开展环保督导,提升了公众话语权。今年以来,在饮用水源专项执法中,成功劝退游泳、钓鱼人员6640人次、拖离船只24艘、当场处罚24人,依法淘汰关停低小散企业8000多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4074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25起,行政拘留80人,刑事拘留112人。
公众参与“五水共治”活动。制定了社会公众“五水共治”自律公约和参与方案,发动社会公众参与“五水共治”工作,实施金华水系调查,绘制“水污染地图”,开展了寻找水污染源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动300多万名干部群众,共清理河道、沟渠4500多条6289公里,清理水库、池塘3200多座,垃圾河清理提前半年完成任务;完成黑臭河整治749公里,整治沿岸排污口1805个,完成率达到100%,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12.1%,在全省排名前列。
创新机制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金华市环保联合会,发动千支万人环保民间队伍,根据公众参与指导性、规范性制度和办法,建立八大公众参与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全面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让社会公众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同心协力建设“美丽金华”。
建立共建共享环境宣教机制。组织重大环保纪念教育活动,以及环保论坛、生态文明讲坛等主题活动,并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短信等平台,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
建立“群众点单”飞行监测机制。组织社会公众和媒体定期不定期地参与市民代表随机点名的“点单式”全程执法,实地检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排放达标情况。
建立“多元化解”信访调解机制。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环保法律维权和信访调解工作,接受市民咨询,指导合理维权。同时,参与环保部门环境信访和执法,提高环保信访工作满意度。
建立“圆桌座谈”环评审批机制。组织环保专家、市民代表和媒体记者参与环保规划评审会、项目论证会和治理方案恳谈会,通过公众“圆桌会”等形式营造民主决策氛围。
建立“专家联动”服务机制。组织环保专家参与对企业的环保服务,上门为企业问诊把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督促抓好问题整改,推进限期治理验收“摘帽”。
建立“举报重奖”人人缉污机制。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发动社会公众踊跃参与有奖举报缉拿“污染户”活动,使污染行为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形成强有力的严打态势。
建立环保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组织发动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突发事件网上交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凝聚网络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机制。组织社会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发布,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安排资金等方面,充分采纳公众意见。
创新组织 凝聚公众参与力量
目前,我市已拥有环境保护科学产业联合会、金华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永康市绿色生态文化服务中心和义乌市碧水蓝天环保俱乐部等民间环保组织20多个,环保志愿者达1万多人。通过“自己搞活动、协助做服务、配合出行动”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和凝聚全社会环保民间组织力量,我市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金华实际,创新组织形式,整合现有的环保民间团体,广泛吸收了一大批社会影响力大、组织活动能力强、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退休干部、大学生等人员,组建了金华市环保联合会,拉起了市民环保检查团、环保专家服务团、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和环境维权法律服务中心等多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了《金华市环保联合会章程》、《金华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金华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等配套保障制度,凝聚了公众参与力量,搭建了“大环保、大联合”的生态环保体系,发动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美丽金华”建设的队伍中来。
创新载体 丰富公众参与形式
为丰富公众参与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自觉性,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六大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众参与环保宣传活动。依托“一网(门户网站)、二台(电视台、电台)、三报(日报、晚报、环境报)、四媒(微博、微信、短信、卡片)”和“五水共治”、“气尘合治”行动专栏、专版等平台,通过每天金华电视台“五水共治”公益短片、金华市环保局官方微博、金华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每周金华电台《环保之窗》,以及每月《金华日报》“环保特刊”、移动公司宣传短信、环保知识宣传卡片等形式,立体式地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环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共编发了10期的《金华日报》“环保特刊”、11期环保宣传短信、12期环保知识宣传卡片,排播了45期金华电台《环保之窗》,发放宣传资料1.5万多份;在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金华电视台、金华电台、中国新闻网、金华新闻网等主流传统媒体和网站报道500多篇,在各县(市、区)报纸、电视、电台等当地媒体上宣传600余篇。
公众参与环保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六.五”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环保开放日、“环境容量与转型升级”专题论坛暨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对接,以及环保志愿者进广场、进街道、进学校和清理婺江、打扫公园等活动,依托环境新闻发布会、环保专题图片展、“小鱼治水———清源洁水行动”等形式,在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环境宣教活动同时,放养了食藻鱼近5000尾,洽谈了全国32家环保行业单位,签约产业资金1000多万元,不仅让百姓走进环保、了解环保、感受环保,而且还助推了金华环保产业发展。
公众参与环保创建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村镇”等系列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公众重视生态环保,有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国家级绿色学校6所,省级绿色学校126所,市级绿色学校310所;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63个,市级绿色社区86个;国家级绿色家庭2户,省级绿色家庭180户,市级绿色家庭977户;省级绿色医院18家,省级绿色企业88家,省级绿色饭店24家;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个。
公众参与环保培训活动。组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执法和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环保监管对象,以及民间团体、环保志愿者等社会公众,通过专题研修班、系列研讨班、生态文明讲坛、环保培训会、教育学习课等形式进行了生态环保相关培训,提高公众环境素质。今年,全市已开展生态环保相关培训30多次,参加培训近万人。
公众参与环保监管活动。举办听证会让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担任环保监督员开展环保督导,提升了公众话语权。今年以来,在饮用水源专项执法中,成功劝退游泳、钓鱼人员6640人次、拖离船只24艘、当场处罚24人,依法淘汰关停低小散企业8000多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4074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25起,行政拘留80人,刑事拘留112人。
公众参与“五水共治”活动。制定了社会公众“五水共治”自律公约和参与方案,发动社会公众参与“五水共治”工作,实施金华水系调查,绘制“水污染地图”,开展了寻找水污染源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动300多万名干部群众,共清理河道、沟渠4500多条6289公里,清理水库、池塘3200多座,垃圾河清理提前半年完成任务;完成黑臭河整治749公里,整治沿岸排污口1805个,完成率达到100%,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12.1%,在全省排名前列。
创新机制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金华市环保联合会,发动千支万人环保民间队伍,根据公众参与指导性、规范性制度和办法,建立八大公众参与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全面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让社会公众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同心协力建设“美丽金华”。
建立共建共享环境宣教机制。组织重大环保纪念教育活动,以及环保论坛、生态文明讲坛等主题活动,并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短信等平台,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
建立“群众点单”飞行监测机制。组织社会公众和媒体定期不定期地参与市民代表随机点名的“点单式”全程执法,实地检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排放达标情况。
建立“多元化解”信访调解机制。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环保法律维权和信访调解工作,接受市民咨询,指导合理维权。同时,参与环保部门环境信访和执法,提高环保信访工作满意度。
建立“圆桌座谈”环评审批机制。组织环保专家、市民代表和媒体记者参与环保规划评审会、项目论证会和治理方案恳谈会,通过公众“圆桌会”等形式营造民主决策氛围。
建立“专家联动”服务机制。组织环保专家参与对企业的环保服务,上门为企业问诊把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督促抓好问题整改,推进限期治理验收“摘帽”。
建立“举报重奖”人人缉污机制。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发动社会公众踊跃参与有奖举报缉拿“污染户”活动,使污染行为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形成强有力的严打态势。
建立环保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组织发动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突发事件网上交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凝聚网络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机制。组织社会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发布,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安排资金等方面,充分采纳公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