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1.09
厦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努力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本报记者郑晓东王火炎摄)
2014年,注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新常态”成为海内外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热词,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逻辑。
这一年,中国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八次会议,重大改革接连推出,势如破竹。全年中央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占了46个,经济生态领域改革重点突出,推进有序,取得积极进展。
简政放权
亮点频显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截至2014年底,已相继取消和下放了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
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政府核准事项量减少约76%;
全面摸清并公布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
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较上年压缩了三分之一;
完全放开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低价药品、电信业务资费等26项商品或服务价格;
大力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为企业和个人减负约100亿元。
1、勇于“自我革命”行政体制改革打响“开头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14年,面对“三期叠加”的新机遇、新挑战,简政放权拉开了深改元年的大幕,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自2014年3月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至现在的1.04万户,对稳增长、促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创新动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统筹科技资源,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保障有了良好开端。
“简政放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改革。”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说。
2、敢啃“硬骨头”关键领域经济改革驶入“快车道”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在2014年迈出重要的第一步。2015年1月1日,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政府依法理财的新局面,也将财税体制改革引向纵深。
一年来,铁路运输、邮政服务和电信业纳入全国营改增试点;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实施;完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
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2014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第七次会议分别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企改革稳慎推进。继上海在去年底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之后,约三分之二省份也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和关联性改革方案正在深入研究。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推动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根除按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
一年来,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改革组合拳打出,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有序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4年,注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新常态”成为海内外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热词,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逻辑。
这一年,中国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八次会议,重大改革接连推出,势如破竹。全年中央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占了46个,经济生态领域改革重点突出,推进有序,取得积极进展。
简政放权
亮点频显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截至2014年底,已相继取消和下放了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
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政府核准事项量减少约76%;
全面摸清并公布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
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较上年压缩了三分之一;
完全放开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低价药品、电信业务资费等26项商品或服务价格;
大力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为企业和个人减负约100亿元。
1、勇于“自我革命”行政体制改革打响“开头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14年,面对“三期叠加”的新机遇、新挑战,简政放权拉开了深改元年的大幕,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自2014年3月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至现在的1.04万户,对稳增长、促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创新动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统筹科技资源,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保障有了良好开端。
“简政放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改革。”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说。
2、敢啃“硬骨头”关键领域经济改革驶入“快车道”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在2014年迈出重要的第一步。2015年1月1日,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政府依法理财的新局面,也将财税体制改革引向纵深。
一年来,铁路运输、邮政服务和电信业纳入全国营改增试点;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实施;完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
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2014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第七次会议分别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企改革稳慎推进。继上海在去年底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之后,约三分之二省份也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和关联性改革方案正在深入研究。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推动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根除按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
一年来,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改革组合拳打出,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有序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