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新法实行,环保PPP模式成趋势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 时间:2015.01.13

尽管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在2015年最寒冷的隆冬时节正式实施,但人们对其却满怀热情,期待其能给环保行业一缕春风,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气象。
  最严法规带来新商机
  目前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进行考量。
  新实行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为环保工作穿上了护身符。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按日计罚”,改变以往违法成本低的现象,规定排污者因环境违法行为遭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但仍拒不改正的,环保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天数连续处罚。此外,官员的政绩也与环保业绩挂钩,各地都出台了加强环保执法的具体措施。同时,为了保证新《环保法》有效落实,环保部将集中发布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现场停产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
  管理严了,处罚加大了,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都进入了环保模式。需求多了,环保产业将逐渐进入高热的“新常态”。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14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就曾表示,由于三大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水十条”、“大气十条”及“土壤十条”)的推进,保守估算国家层面将在环保产业投入资金六万亿元,环保产业进入业态发展的稳健成长期。
  近年来,环保产业一直持续着高增长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收入达到三万亿元,增长一倍以上,但GDP占比仍为1%左右。按照“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意见,环保产业年增速要达到15%,未来一段时间,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环保产业完全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环保政策集中爆发的一年,环保产业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潮期。
  环保PPP模式成趋势
  面对我国环保设备市场的井喷,也有一些人士表示担心,一旦政策引导鼓励,各路资金蜂拥而至,有可能重蹈光伏业由盛而衰的覆辙。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生产方面可能会因政策刺激,生产门槛较低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和技术服务关联度更大,包括环保设备是否使用以及对违法处罚力度大小等,以及政府在环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的差异。再加上我国环保设备领域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国内企业结构分散,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不高,企业产品中科技含量高的设备仍然较少。
  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表示,当下热门的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实际上也是在倒逼环保产业改革。
  目前,运营成本低和市场规模大,都为环保PPP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据美国环保部门估算,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私营企业要比公共部门低10%—20%。世界银行曾根据潜在市场竞争能力、设施所提供服务的消费特点、收益潜力、公平性和环境外部性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相关环节的市场化能力指数。同时,根据国际经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达2%—3%时,环境质量才可得到明显改善。过去10年,中国这个比例始终低于2%,其中有8年低于1.5%。2013年,中国GDP为56万亿元。如果达到2%,污染治理投资可以超过1万亿元。环保产业巨大的市场,为PPP发展带来了契机。
  专家认为,环保PPP模式或将成为未来环保领域内一种趋势。在财政部公布的PPP示范项目中环保项目占比最高。去年12月4日,财政部公布了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总计金额1800亿元。其中污水处理、供水、环境治理等项目合计达到15个。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近年来,在环保产业领域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已成为新常态。吴晓青介绍,根据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环保部正在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购买环保服务相关政策,重点方向将包括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监测能力和保障水源地安全等服务业。
  目前,一些地方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山东省通过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的办法,将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服务全部交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承担。环保部日前就曾致函山东省环保厅,就该省委托驾道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区域性机动车云检测运营管理服务的做法表示肯定,称赞这一做法“探索采用政府采购社会化运营服务的机动车污染监管新模式,符合发展环保服务业的要求。”
  除新《环保法》的实施,排污权交易正在逐渐完善、环境税呼之欲出以及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的推行,行业机制和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