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中国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获突破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时间:2015.01.20

    新华网兰州1月16日电(记者张文静 郭刚)经过50余年的系统监测与研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生态恢复技术、绿洲防护体系技术、节水技术等在西北地区推广540万公顷,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4.2亿元,促进了西北地区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寒旱所副所长、该项目主持人冯起介绍,这项名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科研成果于近日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涉及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规模在国内外流域面积最大、治理河道最长、生态恢复面积最大。
    数据显示,中国干旱内陆河流域占国土面积的1/3,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5%,并以10%的绿洲养育了本地区85%的人口,产出了93%的GDP。上世纪80年代,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流域生态退化异常严重,导致地下水下降,水资源匮乏,沙尘暴频发,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冯起表示,为了恢复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科研人员经过半世纪努力,在黑河、石羊河、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域布设野外站,开展流域生态治理,获取大量一手数据,确定水调控机理。
    “比如,在内陆河上游山区,到底是多种草还是多种树,以前没有概念。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出结论,只要最佳水源涵养功能林地面积不超过15%,土壤含量就可以提高到20%以上,水土流失量就会减少40%,这样就知道草和树的比例。”冯起说。
    在研究基础上,科研人员创新性地集成了水源涵养林保育、人工绿洲防护体系建设与天然绿洲生态恢复等配套技术,首次建立了内陆河流域山地-平原-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模式;通过多年的示范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性节水、结构性节水、管理性节水为一体的水资源紧缺型绿洲水调控模式。
    冯起表示,目前,随着多项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逐步恢复,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科研人员正联合地方研究机构,将生态恢复技术、合理用水、布局种植等技术示范推广给甘肃、新疆等地区更多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