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教育的践行者
来源:蒋欣如沈典轩 作者: 时间:2015.01.21
大众教育是面向普通民众、中低收入者的教育,是一种大多数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教育。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晏阳初和陶行知推行的乡村教育,都是大众教育思想的体现。“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大众教育运动就是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每个人都受到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精英教育固然重要,但要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更需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平民教育上,让教育像阳光一样照耀每一寸角落,让知识像甘露一样滋润每一寸心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教育资源“再塑平等”的二次分配:一是给原本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个体一个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二是给那些“少壮不努力”的人一个重新开始,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
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认为影响一个木桶容量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往往也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不仅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促进教育公平也正是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贯彻的理念和目标。从电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放飞梦想的学历补偿教育,还是助残扶弱的特殊教育;无论是催人向学的送教进企,还是美丽乡村的送教下乡;无论是汇集智慧河流的浙江终身学习在线,还是点燃求知星火的电大农村书屋,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电大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众教育的良好实践。
电大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自1979年1月建校以来,作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实行系统办学的省属综合性高等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始终秉承“立足浙江、开放办学、服务全民”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针,充分依靠和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不断适应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以来,电大把目光聚焦到浙江的基层、农村、海岛和边远地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让超过1%的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浙江电大68万毕业生中,不仅有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优秀企业家、优秀律师、优秀警察等杰出人才,更多的是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普通大众。
当前,终身学习正成为各个社会阶层及年龄段的普遍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浙江电大的学生呈现出“四多”现象:农村户籍学生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一线工人多、中低收入阶层多。电大对这些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是学员心目中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只要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就能在电大的教室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社会中最基层和最大多数的平民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默默地选择了一条叫做“大众教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36年。
“大众教育思想的根本在于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大众给予教育关怀,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时代变迁,大众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在改变。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够深入到基层人民身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教育教学形式。落实具有全民性、广泛性、终身性、公平性的教育,是电大一直坚守的价值观。”
大众教育进步阶梯
电大,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不仅是“草根”的故事,更是励志的故事,也是释放正能量的故事……
衢州塘沿村的张志龙,自15年前高考落榜便留在家里种田养猪。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再加上“猪流感”的打击,他的养猪事业一度陷入低谷。自从张志龙走进了电大的课堂,将多年的经验结合课堂上的知识,不到几年,产值就达到了380万元。“知识的汲取让我成才,我也要让更多的人受惠。”张志龙投入50多万元建起了教学楼,并配备相关教学设备,为周边养殖户免费培训“生猪养殖技术”。
天台农民葛凌腾经过电大学习之后,更新了现代农业理念,增强了创业带头能力,已成为一个“不是种葡萄,而是种‘黄金’”的种植能手,他的生态种植园已由原先的150亩发展到300亩,同时他还为省内外37家合作社、种植园免费提供葡萄生态精细栽培技术指导,指导的葡萄精品园面积达8500余亩,帮助实现年增收1.25个亿,被省委领导称赞为“葡萄教授”。
从东北来到嘉兴的小伙何鹏,到嘉兴打工没过多久就报名参加了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并在短短6年时间里就成长为嘉兴沃尔玛超市的副总经理,从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代新市民。“企业人才测评和实际工作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及灵活多样的综合能力,从电大学到的知识非常管用,让我夯实了基础,同时职位也获得了升迁。”在说起自己的现状时,何鹏开心地笑了起来,“现在,我在第二家乡买了房子,娶了妻子,今后事业的空间也将更宽广。”
张志龙、葛凌腾、何鹏的求学故事只是电大学生追梦、圆梦的几个切片,在36年的办学历程中,数以十万计的莘莘学子在电大收获了学习的自信和喜悦,过上了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有激情就有梦想,有奋斗就有机会。电大,正是一所为所有“草根”点燃希望的平民大学。
“我花了6年时间,先后在电大取得小学教育专科和教育管理本科学历,在电大的求学时光让我感受了大学的气息,增添了人生的自信,体味了别样的幸福。”
有教无类不忘初心
36年来,浙江电大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1979~1999年,电大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面向在职人员和城市青年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同时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及基层开展各类实用专业技术教育,及时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圆了成千上万有志青年的“大学梦”。
2000~2009年,电大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秉持与普通高等院校“错位发展、差异办学”的理念,办学网络不断延伸,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新人才的“成才梦”。
2010年以来,电大按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浙江开放大学”的要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将远程开放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关注并满足社会基层民众、弱势群体个性化的需求,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
36年未曾改变的是坚持推进教育公平的初心。电大所贯彻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一是教育服务对象的补充和扩展,二是服务功能上对其他高等教育尚未关注到或关注不够的人群给予应有的关注。——不仅要让更多人到达求学的“终点线”,也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站上“起跑线”。
电大同样关注那些特殊群体。从2000年起,浙江电大特殊教育学院已先后为残疾人学员设置了如装饰艺术、装潢设计、特殊教育、数字媒体设计等既能照顾残疾人生理缺陷又符合社会需求、实用性强的专业。2011年,嘉兴电大开办了残疾人成人大专班,又于2014年秋设置了残疾人本科班。这些毕业生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当中不乏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优秀学员,更有身残志坚、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造福社会的佼佼者:如2001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戴震雷,现已成为杭州市江干区聋人协会主席。
电大还开展了一系列为服刑人员送教育活动,指导服刑人员正确应对自己的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浙江电大余杭分校与乔司监狱二分监开展了成人中专学历教育,提供师资、教材,专门设置商品经营和烹饪2个专业,毕业生可获得成人教育中专学历证书。
培养农民大学生则是电大近十年来的重点项目。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浙江电大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强化项目内涵建设,帮助那些长期被视为“泥腿子”的农民读上了大学。通过扩大实践基地的覆盖面,制作更多高质量的特色影视课件,让更多的农民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满足广大农民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自2004年项目实施以来,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截至2014年,全省电大共招收农民大学生40111名,已毕业20742名。
“电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梦想在电大长出了翅膀;电大是一个没有落地的课堂,电波跳动、鼠标晃动、键盘敲动,梦想在电大换上了新装。”
终身学习大有可为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再次下移成为现实。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新型产业工人涌现,人口老龄化凸显,受教育群体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电大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和战略定位,建设以卫星、互联网、电视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服务最大多数和最基层受教育群体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提供适宜的高等教育,努力缩短社会成员之间的受教育差距。
较为完善的办学系统是电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独特优势。浙江电大凭借健全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交融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为居住在城镇、乡村、山区、海岛的全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对推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以省电大(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的全省社区教育网络已有市级社区大学11所、县级社区学院91所、乡镇社区学校1289所、村居市民学校17283所。通过实实在在服务于民的教学内容和定期举办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终身教育节”、“社区教育节”、“全民读书月”、“终身学习周”等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学习服务,形成了互相交流和探讨的学习圈。
课程和资源是实质性推动全民“免费”教育的重要载体。浙江电大的学习平台打破传统课程构建方式,以新颖实用的“微课程”引领全民学习的浪潮。目前平台上提供有家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投资理财、休闲技艺、养生保健等15000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通过“云课堂”、“微课程”向社会提供全省各级电大的公益讲座与培训信息,社会成员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输给所有学习者,尤其是学习机会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平民群体,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在原有“学习广场·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开放教育学习平台”、“成人专科网上学园”、“农民大学生学习园地”、“都读远程数字图书馆”、“远程开放实验室”、“视频点播”等平台的基础上,浙江电大打造开通了微信云平台,实现了“上接云端”的教育云服务,能更方便快捷地覆盖全体学习者,发挥电大办学的“广谱效应”。
此外,浙江电大还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了各类培训,受培训人员累计超过1600万人次,包括新市民培训、双证制培训、职工培训、青少年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禁毒师资培训、老年人培训等多种形式不同人群的培训教育。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起点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将是多么美妙的学习体验。2015年,全省电大师生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建设成为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元办学、协调发展的全国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在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推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电大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在原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向广阔农村、广大农民推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电大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做大做强开放教育,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努力拓展社区教育;以服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己任,扎实推进战略转型和开放大学建设,与全体学习者一道,共同谱写中国梦的浙江篇章。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精英教育固然重要,但要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更需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平民教育上,让教育像阳光一样照耀每一寸角落,让知识像甘露一样滋润每一寸心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教育资源“再塑平等”的二次分配:一是给原本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个体一个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二是给那些“少壮不努力”的人一个重新开始,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
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认为影响一个木桶容量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往往也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不仅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促进教育公平也正是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贯彻的理念和目标。从电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放飞梦想的学历补偿教育,还是助残扶弱的特殊教育;无论是催人向学的送教进企,还是美丽乡村的送教下乡;无论是汇集智慧河流的浙江终身学习在线,还是点燃求知星火的电大农村书屋,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电大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众教育的良好实践。
电大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自1979年1月建校以来,作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实行系统办学的省属综合性高等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始终秉承“立足浙江、开放办学、服务全民”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针,充分依靠和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不断适应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以来,电大把目光聚焦到浙江的基层、农村、海岛和边远地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让超过1%的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浙江电大68万毕业生中,不仅有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优秀企业家、优秀律师、优秀警察等杰出人才,更多的是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普通大众。
当前,终身学习正成为各个社会阶层及年龄段的普遍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浙江电大的学生呈现出“四多”现象:农村户籍学生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一线工人多、中低收入阶层多。电大对这些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是学员心目中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只要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就能在电大的教室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社会中最基层和最大多数的平民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默默地选择了一条叫做“大众教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36年。
“大众教育思想的根本在于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大众给予教育关怀,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时代变迁,大众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在改变。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够深入到基层人民身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教育教学形式。落实具有全民性、广泛性、终身性、公平性的教育,是电大一直坚守的价值观。”
大众教育进步阶梯
电大,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不仅是“草根”的故事,更是励志的故事,也是释放正能量的故事……
衢州塘沿村的张志龙,自15年前高考落榜便留在家里种田养猪。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再加上“猪流感”的打击,他的养猪事业一度陷入低谷。自从张志龙走进了电大的课堂,将多年的经验结合课堂上的知识,不到几年,产值就达到了380万元。“知识的汲取让我成才,我也要让更多的人受惠。”张志龙投入50多万元建起了教学楼,并配备相关教学设备,为周边养殖户免费培训“生猪养殖技术”。
天台农民葛凌腾经过电大学习之后,更新了现代农业理念,增强了创业带头能力,已成为一个“不是种葡萄,而是种‘黄金’”的种植能手,他的生态种植园已由原先的150亩发展到300亩,同时他还为省内外37家合作社、种植园免费提供葡萄生态精细栽培技术指导,指导的葡萄精品园面积达8500余亩,帮助实现年增收1.25个亿,被省委领导称赞为“葡萄教授”。
从东北来到嘉兴的小伙何鹏,到嘉兴打工没过多久就报名参加了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并在短短6年时间里就成长为嘉兴沃尔玛超市的副总经理,从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代新市民。“企业人才测评和实际工作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及灵活多样的综合能力,从电大学到的知识非常管用,让我夯实了基础,同时职位也获得了升迁。”在说起自己的现状时,何鹏开心地笑了起来,“现在,我在第二家乡买了房子,娶了妻子,今后事业的空间也将更宽广。”
张志龙、葛凌腾、何鹏的求学故事只是电大学生追梦、圆梦的几个切片,在36年的办学历程中,数以十万计的莘莘学子在电大收获了学习的自信和喜悦,过上了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有激情就有梦想,有奋斗就有机会。电大,正是一所为所有“草根”点燃希望的平民大学。
“我花了6年时间,先后在电大取得小学教育专科和教育管理本科学历,在电大的求学时光让我感受了大学的气息,增添了人生的自信,体味了别样的幸福。”
有教无类不忘初心
36年来,浙江电大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1979~1999年,电大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面向在职人员和城市青年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同时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及基层开展各类实用专业技术教育,及时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圆了成千上万有志青年的“大学梦”。
2000~2009年,电大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秉持与普通高等院校“错位发展、差异办学”的理念,办学网络不断延伸,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新人才的“成才梦”。
2010年以来,电大按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浙江开放大学”的要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将远程开放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关注并满足社会基层民众、弱势群体个性化的需求,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
36年未曾改变的是坚持推进教育公平的初心。电大所贯彻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一是教育服务对象的补充和扩展,二是服务功能上对其他高等教育尚未关注到或关注不够的人群给予应有的关注。——不仅要让更多人到达求学的“终点线”,也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站上“起跑线”。
电大同样关注那些特殊群体。从2000年起,浙江电大特殊教育学院已先后为残疾人学员设置了如装饰艺术、装潢设计、特殊教育、数字媒体设计等既能照顾残疾人生理缺陷又符合社会需求、实用性强的专业。2011年,嘉兴电大开办了残疾人成人大专班,又于2014年秋设置了残疾人本科班。这些毕业生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当中不乏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优秀学员,更有身残志坚、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造福社会的佼佼者:如2001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戴震雷,现已成为杭州市江干区聋人协会主席。
电大还开展了一系列为服刑人员送教育活动,指导服刑人员正确应对自己的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浙江电大余杭分校与乔司监狱二分监开展了成人中专学历教育,提供师资、教材,专门设置商品经营和烹饪2个专业,毕业生可获得成人教育中专学历证书。
培养农民大学生则是电大近十年来的重点项目。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浙江电大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强化项目内涵建设,帮助那些长期被视为“泥腿子”的农民读上了大学。通过扩大实践基地的覆盖面,制作更多高质量的特色影视课件,让更多的农民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满足广大农民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自2004年项目实施以来,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截至2014年,全省电大共招收农民大学生40111名,已毕业20742名。
“电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梦想在电大长出了翅膀;电大是一个没有落地的课堂,电波跳动、鼠标晃动、键盘敲动,梦想在电大换上了新装。”
终身学习大有可为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再次下移成为现实。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新型产业工人涌现,人口老龄化凸显,受教育群体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电大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和战略定位,建设以卫星、互联网、电视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服务最大多数和最基层受教育群体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提供适宜的高等教育,努力缩短社会成员之间的受教育差距。
较为完善的办学系统是电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独特优势。浙江电大凭借健全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交融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为居住在城镇、乡村、山区、海岛的全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对推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以省电大(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的全省社区教育网络已有市级社区大学11所、县级社区学院91所、乡镇社区学校1289所、村居市民学校17283所。通过实实在在服务于民的教学内容和定期举办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终身教育节”、“社区教育节”、“全民读书月”、“终身学习周”等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学习服务,形成了互相交流和探讨的学习圈。
课程和资源是实质性推动全民“免费”教育的重要载体。浙江电大的学习平台打破传统课程构建方式,以新颖实用的“微课程”引领全民学习的浪潮。目前平台上提供有家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投资理财、休闲技艺、养生保健等15000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通过“云课堂”、“微课程”向社会提供全省各级电大的公益讲座与培训信息,社会成员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输给所有学习者,尤其是学习机会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平民群体,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在原有“学习广场·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开放教育学习平台”、“成人专科网上学园”、“农民大学生学习园地”、“都读远程数字图书馆”、“远程开放实验室”、“视频点播”等平台的基础上,浙江电大打造开通了微信云平台,实现了“上接云端”的教育云服务,能更方便快捷地覆盖全体学习者,发挥电大办学的“广谱效应”。
此外,浙江电大还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了各类培训,受培训人员累计超过1600万人次,包括新市民培训、双证制培训、职工培训、青少年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禁毒师资培训、老年人培训等多种形式不同人群的培训教育。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起点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将是多么美妙的学习体验。2015年,全省电大师生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建设成为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元办学、协调发展的全国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在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推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电大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在原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向广阔农村、广大农民推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电大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做大做强开放教育,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努力拓展社区教育;以服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己任,扎实推进战略转型和开放大学建设,与全体学习者一道,共同谱写中国梦的浙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