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带走一袋垃圾 呵护长江水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01.21
青藏高原漫长的冬日里,冰雪紧紧“拥抱”着地处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镇。20日是大寒,在长江正源沱沱河畔,当地藏族牧民口中乐道的“小布达拉”醒目依然,但这所二层的喇嘛红小楼却非宗教场地所在。
“小布达拉”所在地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这里是继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之后,由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所建立的第二座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
36岁的吐旦旦巴已在“绿色江河”中开展志愿服务12年有余,2011年,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建站,他便留在了家乡,为周边的牧民和青藏线上往来人群提供宣传和志愿服务。
“‘布达拉’”是我们藏人心目中的圣地,设站之时因考虑到地处藏区,就把保护站的颜色涂成了喇嘛红,于是保护站便成为了这里的地标式建筑,并被当地牧民‘冠名’为‘小布达拉’”,吐旦旦巴讲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吐旦旦巴介绍称,伴随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人烟稀少的长江源区开始出现垃圾泛滥之势,直接威胁了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的安全,因此从建站起,他们就启动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该保护站建成后通过“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清洁青藏线”项目的实施,逐渐推动了长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高原牧区的垃圾收运和处置做出了示范,促进了长江源生态第一镇的建设。
“虽然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藏族,但刚开始在镇上宣传垃圾分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脑子有病”,吐旦旦巴回忆说,“有病就有病吧,因为牧民还未树立环保理念”。
2014年,在距离青藏公路路基约20米,长450公里范围内,保护站清理垃圾总数为159187件。
“后来牧民们发现垃圾越来越多,自家牲畜吃了之后就得等死,于是牧民们也开始捡拾垃圾,还主动送到保护站来”,吐旦旦巴说,“现在送来垃圾的不仅有当地的牧民,还有许多西藏那曲安多县的牧民”。
“基于牧民们环保理念的萌发,我们采取了‘垃圾换食品’这一措施”,吐旦旦巴介绍,“垃圾换食品”项目从2012年在唐古拉山镇推出,当地牧民将捡拾来的垃圾交给站里的志愿者,并经志愿者核算后带领牧民在当地小卖店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志愿者则将垃圾分类然后消毒压缩打包,让路过此地的自驾游车友带回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进行降解处理。
记者在保护站志愿者垃圾回收记录册中看到,除了矿泉水瓶子,还有很多牧民把一些旧家电、手机旧电池等也送到保护站,换取的食物则以面粉、糖等生活必需品居多。
“我们这里对游客开放,当他们离开长江源之际,志愿者会动员游客带走一袋垃圾,在其车身上张贴一张印有‘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的车贴,并在微博上表示感谢”,吐旦旦巴透露,现在很多来此的志愿者便是当初的游客。
与建站之初不同,在吐旦旦巴看来,刚开始的时候当地牧民只是在外面看看“热闹”,现在很多人经常求助志愿者在他们的手机上下载一些歌曲,不仅如此,志愿者带来的部分书籍也在冬天时也成为了当地牧民“打发时间”的工具。
当地牧民索措是保护站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接触的新思维和藏族传统的思想差别很大,我们将这里称之为‘小布达拉’不仅是因为它的外观,更多的是因为志愿者们做的事情”。
“现在镇上很多牧民和我们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他们夏季去放牧的时候还会将自家的垃圾从草原上带下来”,吐旦旦巴说,“有的牧民还经常会给我们拿来一些糌粑和酥油,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原标题:长江源头的“小布达拉”:村民开展环保志愿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