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源型企业 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2.06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受生态环境保护约束的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资源型企业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当前,解决资源枯竭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是不少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最为现实的课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应从自身和大局出发,从总体上进行战略规划和调整,加大对新型技术的研发投入,进行新型产品开发,选取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作为资源型企业的核心主导产品,维护其产业安全度,以此来实现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转型。
资源型企业是以生产、加工和经营某种资源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资源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背景下,资源型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产业安全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比如,自然资源约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扩大,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资源枯竭越来越成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如,生态环境约束。纵观资源型企业生产过程,在企业自身生产和发展的同时,往往导致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以煤炭企业为例,煤炭企业在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所产生的污染,都直接或间接地使企业自身、他人或社会受到损害,必然造成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的极大浪费、开采区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治理和治理成本过高,从而间接地限制了煤炭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无论从转方式、调结构的外部环境看,还是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来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资源型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由单一产品结构向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转变,走一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生态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向生态文化培养转型。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条件是向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意识转型。为此,资源型企业首先要在企业中培养和增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文化,在企业员工中形成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氛围;其次,要运用生态环保的意识大局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在管理层树立资源循环利用的转型理念,使企业的未来发展立足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第三,要培养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员工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是向资源优化利用转型。资源型企业要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对资源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优化控制,大力提高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共生资源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废物的综合利用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资源——产品——附属品——废弃物零排放”的高效利用优化模式的应用。同时,还要重视开发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力推广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三是向产品结构优化调整转型。资源型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大多是对矿产资源进行一次性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对开采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资源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发展方式加以改变,适时调整并优化产品结构,在发展低附加值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其替代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具体方式可通过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逐渐摆脱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比如,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引进高科技设备、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资源型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单一产品向配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向精加工制品的转换,重点发展精、特、优、尖产品,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
四是向科技创新转型。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是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为此,资源型企业首先要加大对诸如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创新投入,积极开展新技术的自主创新或是直接引进新型产品技术,从以前的资源导向型向科技导向型转变,实现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与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此外,还要在企业中积极和适时地推广新技术,建立技术咨询平台和服务体系,尽快使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健康转型。
与此同时,还要向增强资源型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安全转型。资源型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从而导致整个资源型产业的产品控制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产业安全度较低。因此,资源型企业的转型不仅要加大对资源循环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同时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协调各个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总量,维持国内矿产资源合理的价格水平,防止市场无序竞争,增强资源型产业控制力;协调资源型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应对资源型企业的补贴和反补贴应诉,维护资源型企业的权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最终提高资源型企业的产业安全,实现其健康转型。